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浙江高考 > 浙江高考资讯

2016年温州大学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自由恋爱”

编辑:sx_liujy

2015-10-15

按正常的教学安排,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师范专业大四学生丁明月,这学期本该去中学进行教学实习。可是,丁明月直接“跳过”这个环节,直接转入自己感兴趣的创业学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婚纱设计与制作创业实践。2016年温州大学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开始进行了结合。

丁明月大学生活的中途意外“变道”,源自温州大学今年推出的“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与此前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传统“第二课堂”式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温州大学此次就是要把分散在各院系、有创业意愿且已完成本科3年学习的学生,集中选拔到创业学院进行针对性培养。

被选拔到创业学院的学生,创业兴趣、爱好各异,创业教育如何开展?改革者有疑惑,更在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探索。

“地下”创业者“转正”的意外收获

“我们倡导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是只为了培养几个小老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通过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牵引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温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福生说。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大多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使创业教育成了脱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

温州大学的创业教育有其特殊的历史基因,它所处的温州市,民营经济异常发达。这种特殊的地域文化,使得温州大学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有不少学生课余悄悄做着小生意。温州大学以一种积极保护的态度,保护原发于学生的创业意识。2000年前后,学校发现,校园里“地下”或“半地下”经商的学生越来越多。

“当时,我们就曾反思,为什么学生们的经商活动在‘野生’状态下能蓬勃发展起来?经过反复论证,我们意识到这可以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补充,并试着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把‘地下’经商行为公开化、合法化。”陈福生说,2001年起,学校围绕创业教育,启动了多种适合温州本地特色的创业教育实验。

让陈福生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种“无心插柳”的教育实验,既培养和训练了一批有创业志向的学生创业者,又意外为学校赢得了掌声。自2007年起,温州大学先后被团中央、教育部和财政部、科技部评为“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基地”“国家级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温大分园”等。

有没有可能将一个个松开的手指握紧成一个拳头?2009年6月,为尝试构建分层分类、深度融合、协同递进的创业教育体系,温州大学在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园基础上,专门成立处级建制、实体运作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一方面分层分类负责对全校学生开设通识性创业文化课程,向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创业活动课程,引导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驻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开展创业实践,指导并帮助创业学生在园区进行创业项目孵化;另一方面在校内开展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特色班级、双专业双学位等学历教育实验。

搭建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平台

2012年6月,经过两年培养,创业学院首届创业管理班50名创业学子拿到创业、管理双专业本科毕业证书。这是温州高校中拿到创业文凭的首批学生。

两年的创业管理班实验、十余年创业教育的摸索,使温州大学在积累大量经验的同时,也面临一个现实难题: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分布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专业基础不同,而且创业方向和需求各异,已有的业余选修培养方式很难真正满足学生需求。

“学校想得最多的是,创业教育不能搞成‘包办婚姻’。”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院长王佑镁说,“要搭建一个平台,让专业学习和创业教育‘自由恋爱’。”

要实现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就得有“媒婆”。今年6月,温州大学出台《创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及相关的配套改革方案。根据改革方案,今年起,学校通过从与区域行业结合紧密、创业实践相关性较大、前期学生自主创业较好的汽车服务工程、鞋靴设计、服装设计、经济等专业中,选拔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统一集中到创业人才培养学院的“3+1”创业教育实验班集中培养,尝试性将创业要素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生学业发展体系。

市场营销专业大三学生张祝骁,是创业学院蓝灵工作室的负责人之一。今年4月,他和其他33名来自10个不同学院的大三学生,经过学校推荐、面试、路演和创业情景模拟等层层选拔,最终从全校150余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入选“3+1”创业精英班,成为“3+1”模式的首期学员。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3年的本专业学习,他们的大学最后一年将在创业学院只需上少量的创业理论和实务专题课程,绝大多数时间要依托专业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做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创业项目,并组建自己的团队。

进驻创业学院短短几个月,张祝骁的团队核心人员如今已达到25人,潜在客户量20余万人。与蓝灵工作室一墙之隔的“青芒电商”,创业不到一年,团队虽然包括负责人俞科在内仅9人,但他们在学校资金支持和教师指导下,巧用本地皮鞋厂商聚集的地利优势和本身具有的跨境语言交流优势,将温州产的男式皮鞋源源不断卖到俄罗斯、美国等国。2014年,俞科的跨境电商团队从国外客户口袋里“淘”走487万元。

“3+1”不是两个数字的简单相加

温州大学的这项改革实验,不少学院的教师们最初想不通,有的私下议论:“这些学生我们辛苦培养了3年,临近‘果子’成熟,却被创业学院以改革的名义光明正大‘摘走’了。”

质疑声中,创业学院实际上也不轻松。“‘3+1’模式其实是在给专业院系的教育教学做‘加法’,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多种就业选择。”创业学院副院长施永川说,“‘3+1’班的30多名学生来自10多个院系的不同专业,他们的专业学习进度、要求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为每个学生制定一套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考核办法。”

为了帮助创业学生清除“路障”,温州大学又出台了支持学生创业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冲抵机制,建立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学生辅修创业教育或投身创业实践,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按照改革后的“新规”,学生在创业园工作室满一年考核合格者,可冲抵2—5个学分;对于创业教育辅修专业考核合格者,可冲抵5—6个学分。

这意味着首批“3+1”创业班的34名学生大四在创业学院的学分可替代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项目可替换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如果学生在开公司、做创业项目取得不错进展,其一年来的商业计划书和创业成果也可成为“毕业论文”。

“这是一步关键性创新。”王佑镁说,在启动“3+1”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前,温州大学其实已经意识到:这项改革不是两个数字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体系变革。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学校通过机制调整,变革传统教育教学,一方面将创业教育绩效与学院教学业绩考核体系挂钩,建立专业教师指导创业教育与教研业绩之间的等效机制,挖掘院系开展创业教育的潜力;另一方面通过资金扶持、完善激励政策等措施,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和园区挂职锻炼制度,鼓励师生共创,通过项目外包、技术转让、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学生创业。

在温州大学创业学院的创业园内,目前有50余支大学生创业团队正在孵化。“开弓没有回头箭!”陈福生说,“下一步,我们打算逐步扩大创业学院规模,根据温州本地企业家特点,研究第二代、第三代企业家的培养方法。同时,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通过设立创意创业的本科专业或积极探索‘3+1+2’和‘4+2’(本硕连读)等新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牵引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2016年温州大学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自由恋爱”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浙江高考资讯栏目。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