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政治 > 高考政治试题

高考政治名人名言中的哲理选择题练习2016

编辑:

2016-06-06

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  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

⑴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⑶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⑷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⑵⑶⑷

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 )

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

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

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 ( )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  这说明( )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      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

(1)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2)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4)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A、(1) (2)          B、(2) (3)        C、(2) (4)           D、(3) (4)

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 )的观点看问题。

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

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 ) 的观点。

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

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 )

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

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奴隶

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

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 )

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55、雨果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

(1)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  (2)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

(3)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

(4)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

A、(1)(2)(3)(4)        B、(1)(2)(4)        C、(1)(2)(3)       D、(2)(3)(4)

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

(1)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2)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

(3)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4)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A、(1)(2)         B、(2)(3)         C、(3)(4)         D、(2)(4)

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 )

A、理想源于现实                         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

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 )

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 )

A、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B、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

A、理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B、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

⑴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  ⑵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⑶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⑷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

⑴准备走曲折的路           ⑵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⑷不怕走笔直的路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

⑴认识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⑶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⑷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

⑴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⑶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⑷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⑴⑵⑶⑷

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 )

⑴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  ⑵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⑶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⑷"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A、⑴⑷           B、⑴⑵          C、⑴⑶         D、⑵⑷

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

⑴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⑷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⑴⑵⑶⑷            B、⑴⑵⑷           C、⑴⑵⑶          D、⑵⑶⑷

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 )

(1)、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  (2)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1)(2)(4)          B(1)(2)(3)           C(2)(3)(4)           D(1)(2)(3)(4)

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 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  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1)(4)           B(1)(3)          C (1)(4)          D(2)(4)

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 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 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 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 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 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 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 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 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名言哲理)

1-5DCBDD    6-10CDCCD    11-15ACCDC    16-20CAACB    21-25CDDAC   26-30ABDAA

31-35ABABC   36-40BCBBB    41-45DCDAA    46-50DCBBC   51-55BDBCB    56-60BBCAC

61-65BABAC   66-70BCACB    71-75BDDBB    76-80BAABB

最后,希望精品小编整理的高考政治名人名言中的哲理选择题练习对您有所帮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高考考前政治政治生活复习题(含答案)

高考政治客观题专项练习2016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