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7-09-21
师说练习题及答案
一、双基夯实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tán)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李蟠(pán)
B、句读(dú) 渎职(dú) 穷兵黩武(dú) 买椟还珠(dú)
C、六艺经传(chuán) 传记(zhuàn) 传说(chuán) 传宗接代(chuán)
D、贻之(yí) 春风骀荡(yí)心旷神怡(yí) 甘之如饴(yí)
答案:A(B项“句读”应读dòu;C项“六艺经传”应读zhuàn;D项“春风骀荡”应读dài。)
2、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
答案:D(A.学者:古义为求学的人;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众人:古义为一般的人;今义为大家、许多人。C.从而:古义为跟从、并且,是两个词;今义是连词,表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3、选出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答案:C(均为“学习”之意。A.出:超出/出自。B.惑:疑难问题/糊涂。D.道:道理/风尚。)
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含义有相同项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犹且从师而问焉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恣其所为不问朝夕遣人候问武
C、或师焉,或不焉云霞明灭或可睹而或长烟一空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其出人也远矣蜀山兀,阿房出农不出则乏其食公拆袄,出珠授之
答案:A(惑:①疑难问题;②糊涂;③疑难问题;④迷惑。B.请教/寻找/询问/问候,C.有的/或许/有时/有的人,D.超出/出现,指建成/出工/拿出。)
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辍耕之垄上
B、郯子之徒
C、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B(B中“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相当于这些,这类;其余皆为动词,到、往)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择师而教之而耻学于师
C、其皆出于此乎生乎吾前
D、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A(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①表承接关系,不译,②表转折关系,却;C乎①疑问语气词,吧,②相当于介词“于”,在;D于①表被动,当“被”讲,②介词,跟。)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C(C是使动用法,其他是意动用法)
8、下面对文章前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那些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答案:B(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
二、文本精品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小学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答案:D(都是“爱护、疼爱”之意)
10、作者对老师的职责与为什么要从师的道理,作了精辟论述,写出了千古名句。
①作者界定的老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句式特点审视,这是个________句。
②人必须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1、作者指出了“从师”的对象。
①这个对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择从师对象时,为什么不考虑年龄因素,作者揭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2、文段经过论证,形成了结论。
①这个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参照题目,可以确认文段中的一个中心句。它也是统率全文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吏道
邓牧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以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固:固然,虽然
B、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 才:人才
C、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 蕃息:滋生繁衍
D、以日夜窃人货殖 货殖:财物
答案:B(“才”在这里是形容词,有才能,有本领。)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作者对当时“吏道”的批评的一组是()
①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
②禁制不得不详
③取民愈广,害民愈深
④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
⑤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
⑥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答案:D(①发生在作者所设想的美好的上古时代。⑥是作者对盗贼之祸的看法。)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的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因为官吏榨取百姓越来越多,危害百姓越来越深。
B、从一般人的本意而言,他们愿意过安定的生活,但是国家仍会出现动乱的情况,这是因为有些人的日常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C、作者站在当时官吏的对立面上,言辞激烈地批判他们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D、作者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由夺其食”“由竭其力”,作者能够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答案:A(因果关系颠倒,而且不肯出山做官的“才且贤者”并非“高隐大山深谷”的“上世之士”。)
16、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君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是官吏(罢了)。
(2)百姓的作乱,是由于(官吏)夺取了他们的食物;百姓的危难,在于耗尽了自身的气力。
(3)上天生养的这些子民,(虽然过去)从事的职业不同,(但)都是能够自食其力的人。
本文给各位考生分享的师说知识点以及师说练习题考生一定要尽快进行相关的背诵与了解,如果考生还想找到更多高考语文备考资料,就请继续关注威廉希尔app
高考语文栏目吧!
标签:高考语文知识点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