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5-09
三【2015·豫东豫北十名校三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树 下
铁 凝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
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
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很热情,热情而不嗦。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
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市长家。他被一个面孔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然后项市长出现了,和老于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那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直往前讲。
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儿,他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市长了。
(节选自《铁凝作品集》)
1.下列对小说中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的关键阶段又
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
B.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
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
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的视角,灵活的叙述方式,平实细腻的语言描写,展
现了老于内心矛盾复杂的斗争和辛酸无奈的心理。
D.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
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
E.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
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
2.作品的第五段是如何表现老于的心理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主人公老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解析】B项,“自豪心理”错,D项,老于谈文学,是为了讨好项市长;E项,文章没有批评项市长的意思。
2.【答案】文章第五段运用对比手法展示了老于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①一方面,他要维护自尊,在项珠珠同学面前大谈文学,以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②另一方面,他向项市长提出请求的欲望在潜滋暗长,于是才会“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才会有“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的感觉。(总说2分,分析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老于是一个自尊又自卑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运用对比手法,是一种潜意识的对比,是老于自身的对比。解答这类题要注意:①掌握常见的艺术手法;②了解各自特点及作用;③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3.【答案】①老于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现实生活中感到困惑,心灵受到损伤。②老于深爱着自己的家人。为了供儿子念大学,老于连烟都戒了。想到今年是女儿高考的关键一年,他还是打算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项市长请求解决两间有暖气的房子,以此来支持女儿。③做事犹豫不决。自认为难以向项市长开口,为了家人还是决定去求项市长;打电话给项市长,但又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见了面又只谈文学,始终没说出房子的事情。(每点2分)
【解析】锁定信息区域,根据人物的动作、语言去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4.【答案】①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在这棵树下,有着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②龙盘槐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老于面对“龙盘槐树”发泄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③树是老于“请求”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树不仅能遮蔽物质世界的伤害,还能满足精神上的自尊。④树有“权势”的意义。 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造就一棵浓荫的“大树”,使这些普通知识分子在“树下”生活得更好。(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从多角度去考虑,从文章内容上,树是老于的见证者,从象征意义上去考虑,树有“权势”的意义。
四、【2015·洛阳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募 捐
碧 野
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着肩默默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
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
“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
“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
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
“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
“一万件!”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
我把募捐宣传单一边分发给众人,一边念着:
“多捐一大枚,多打死一个敌人!”
店老板最先拿出两角票来,买客中的一个老太婆也把篮筐里的一张三十枚的铜子票,颤动着手摊在慧手里的捐册上:
“女先生,我的孩子也当兵,只要那些打鬼子的兵哥哥不要冻出病来!我虽然老不中用了,不过您女先生要叫人缝皮衣的时候,请到那对直的胡同里叫一声老二姆!”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
“谢谢您,好太婆!”慧用钢笔在募捐册上划了一阵子后,嘶的一声把收条撕下来给店主人和老太婆。
接着我.们又移近一家油盐店去。
突然一种皮靴声向我的身边冲了过来,我把头一抬,看见一个警官站在我的身旁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接着像觉察出我的什么似的,把眼皮一皱,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
“浑蛋!谁叫你们捐钱给人家?”
慧走上警官的身边去,温和地说:
“官长,我们学生是出来捐些钱给绥东的抗敌弟兄的……”
“谁跟你说话!”警官粗暴地叫了一声,接着又冲过两三间店前去:
“谁敢捐钱的,我就要带他上区署里去!”
“汉奸!”一声孩子的尖叫。
我们三个冲出了围看热闹的人群,一直向街的那头走去,当我们走了一百步脚远的时候,慧挡住了一辆洋车:
“先生,请捐些钱给绥东的守土官兵吧!”
“我只剩下还车钱呵。”坐在车上的西装青年红了红脸,向车夫道:“跑吧,尽站着干吗?”
车夫反而把洋车停放在地上,一边擦着头上的汗珠,一边问:
“是不是打日本鬼子?”
“打日本鬼子!我们绥东的守兵在战壕里又寒又饿……”
“呵!”车夫兴奋着,把血红的眼睛睁得大大,回转头去对车上:
“先生,请先把车钱给我吧!”
车夫接过了车钱,又从踏板下拾起四个铜板:
“呵……让我来捐吧……一毛又四个大子……”车夫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
慧刚收下钱在动笔写收条,突然先前的那个警官又追了过来,抡动着臂膀:
“走,走!”
“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车夫跳起来嚷着。
“浑蛋!你敢?”警官把拳头在车夫的面门上摇了摇,突地一手来夺慧手里头的捐册,老熊捉住了警官的胳膊。
“你有良心么?你有良心么?”慧在老熊的掩护下伤心地哭了。
这时在铁桶般围着的观众中,挤出了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后面还牵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弟弟,移近慧的身边:
“姊姊!姊姊!”小女孩摇着慧的身子,把手里的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后面的小弟弟也争了上来,把小手里的一个铜板高高地举了上来。
慧很快地从小弟妹的手里接过钱来,低下头去在两人的小手上轻轻地吻了两下,晶莹的泪珠滴落在两只小手心上。
警官茫然地呆望着,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愤怒和爱怜。
(原载1936年《生活星期刊》第27期;选自《百家散文名作鉴赏》,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我们上街募捐带着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和募捐宣传单,这透露出当时学生的抗日爱国运动是有组织的。
B.慧对店老板说“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他露出惊惶的 神色,因为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
C.警官来到我身边,用狐疑的眼睛打量着我,并且做出一种鄙夷而讽刺的神色,因为 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
D.我们向坐在洋车上的西装青年募捐,他以只剩下还车钱来推托,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车夫欣然捐出了一毛又四个大子。
E.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事,所写的内容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感,这样写使文中记述的募捐这件事真实可信。
2.作品中慧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是怎样描写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对捐款群众的描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品第一段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作品为什么以景物描写为开头?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解析】B“他看出来我们要向他募捐”的分析错误,应该是他害怕我们失掉绥远,日本兵打过来,他再不能在北京城里做买卖。C“他怀疑我们募捐对抗日能起什么作用”分析错误,应该是他存心破坏抗日,压制老百姓的抗日热情。D“我们只好向车夫募捐”概括不当,应该是车夫主动问是不是打鬼子,然后自愿捐款。
2.【答案】①热心救国,耐心坚决:积极走上街头为守土将士募捐冬衣,耐心地给民众讲援助前线的道理,遇到反动警官的阻挠也不放弃募捐。②认准关键,善于说理:既从反面向受众讲明老百姓不帮助守兵将造成国土沦丧、老百姓生活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又从正面说明只要老百姓肯出力帮忙就会有好结果,以此劝说群众捐钱为守土将士买皮衣。③心怀真诚,爱憎分明:她对捐款救国的人充满感激,以感谢的口吻称呼老太婆为“好太婆”,轻吻小姐弟的小手,并流下晶莹的泪珠;对阻挠捐款的警官愤怒地斥责其没有良心。(每答对一点给2分)
【解析】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呢,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3.【答案】①正面描写。语言描写:描写车夫跳起来嚷道“走干吗?我愿意捐钱救中国!”活画出车夫赤诚爱国、敢于抗争的形象。动作描写:描写小女孩把几个铜板塞在慧的手里,小弟弟把铜板高高地举上来,表现了他们捐款的毫不犹豫。神态描写:描写老太婆细小的眼睛里蓄着无限悲悯和温情,形象地表现了她对前线将士的体恤;描写车夫捐款时咧着嘴巴,作着胜利的笑,真实传神地表现了他对自己捐款救国之举的自豪。②侧面描写:描写观众们的眼睛里炽燃着对警官的愤怒,对捐款小姐弟的爱怜,更加突出了小姐弟纯真的形象。③反面衬托。描写警官凶恶地压制群众的抗日热情,反衬了捐款群众体恤前方将士、抗日爱国的赤诚情怀。(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回顾小说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特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属于正面描写。弄清文章主题,明确文中主人公,除主人公之外的其他人物往往起衬托的作用。
4.【答案】特点:①灰暗;②寒冷。(2分,每答出一点给1分)理由:①渲染寒冬的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使为给前线将士置办御寒衣物显得急迫,并使下文青年学生为给前线将士置办皮衣而进行的募捐显得合情合理;③反衬下文募捐者和捐款者的爱国救国热情;④暗合当时国难当头、国运颓败的情势。(6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需要掌握景物描写的常见作用,结合文本内涵,对症下药。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常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反映(暗示)社会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形象。4.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5.推动情节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考语文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