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语文 > 高考语文试题

2015届上期高三一轮复习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山东版】

编辑:

2014-10-27

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古调绝响,无从谈起。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比如“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吟诵合称,表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或许,比较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这当中,“诵”为基础,“吟”是结果,“唱”是升华。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而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注经典。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中华文明,日积月累,不断生发,产生了众多的人文经典。多且文字繁难的经典,须经过“中介”的智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个转化的结果,便是各种蒙学教材的诞生。于是,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化作朗朗上口的韵读文字,随着熟诵、吟诵渗入人心。

古人把作诗称之为“吟咏情性”,诗在性情里,把诗从情性里吟咏出来,即为诗。而诗的鉴赏,则是从相反方向进行,靠吟咏作出来的诗,还须回到声音里体会。所以,“吟咏”的作用,不单是所谓“语言的艺术”问题,或艺术的审美问题,最根本的是它内涵着传统的“性情”。

【注】蒙学,即蒙馆,启蒙的学塾,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或小学。

6.关于“吟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其独特内涵。

B.吟诵,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C.大陆“吟诵”的叫法,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D.台湾“吟唱”的“唱”,是从吟读中随意生发出的不受固定乐谱约束的自由唱。

7.对于吟诵具有“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语音变迁中有不变的因素,我国一些方言中还保留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

B.儿童吟诵精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播种“经典”以“求其日后自己发芽”。

C.中华“经典”的核心思想凭借蒙学教材化作韵读文字,通过吟诵渗人人心。

D.鉴赏诗歌要反向而行,通过吟咏(诵)在声音中体会其情感美和艺术美。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不能吟诵出原汁原味古调的原因是数千年的语音变迁使正宗古音已不存在。

B.吟诵比较简便的分类为诵、唱和吟,这三类可以分别看做基础、结果和升华。

C.今人学吟诵,一要吟出自己的调,二要想吟就吟,三要有声有情,韵味十足。

D.吟咏(诵)不是语言的艺术,也不是审美的艺术,而是内涵着传统性情的艺术。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太子为江充所谮亡,久之,千秋上急变①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慰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始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

,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

【注】①急变,指事关重大的紧要奏疏。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大感寤 寤:通“悟”,醒悟

B. 上报曰 报:答复

C. 既事不咎 咎:过失

D. 使光毋负天下 负:辜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会太子为江充所谮亡 ②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 ①朕之不德 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①逾于前后数公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①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 )

①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②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③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 ④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

⑤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 ⑥并受遗诏,辅道少主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千秋上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武帝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B.车千秋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群臣为此都提心吊胆,就想使皇上宽心,并安慰广大吏民,和御史、中二千石一起给武帝祝寿,赞颂他的美德。

C.左丞相和贰师将军暗中谋逆作乱,巫蛊之祸殃及士大夫,武帝经常在心里为那些死去的士大 夫哀痛,为此几个月才吃一顿饭。

D.每当国家遇上吉祥嘉应出现,车千秋都会受到褒奖赏赐,直到昭帝去世,国家少事,百姓逐渐富裕充实。

第II卷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罚尤多。(4分)

(2)朕愧之甚,何寿之有?(3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