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mengxiang
2014-05-21
高考语文题型及答题技巧指导
第Ⅰ卷选择题部分(36分 每小题3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题(设三大题12小题 ,每小题3分,共36分)
设题范围:字音 字形 近义词同音词的辨析 成语、熟语的使用病句的辨析、 标点符号的使用、排序和名著等共6题。
1.字音:多音字 形声字 单音字
(1)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把字放到一定的语境中与词义联系起来。
(2)注意语体[口语、书面语]、词性、语意和特殊读音。
(3) 善用排除法。
2.字形:同音音近字 同音义近字 音形都近字 形近字。
(1)从理解词义入手
(2)利用对应关系掌握
(3)通过组词辨别。注意互用字。
(4)注意形近字的区别,把偏旁与字意联系起来记忆。
(5)注意同音字的区别,设法换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比较。
(6)答题技巧:
A、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
B、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C、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D、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3.近义词同音词的辨析(实词或虚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选择。
辨析突破点:①从词义突破(例:终止、中止);②从词义与句意的关系上突破(例:祛除、驱除);③从句子表达的侧重点突破(例:稍微差一点、多少差一点)。
(1)实词:①注意感情、语体色彩;②注意意义词义轻重、范围;③语法功能(词性,搭配习惯)。
(2)虚词关联词:①语法功能和特定意思;②结构关系和成对的特点。③重点是副词、介词和连词。④做虚词题目,主要是凭语感,要通读全句,整体感知,认准关键,准确把握。其次是找出配套的关联词语,前后联系来确定虚词的含义;如果配套的关联词语在句中只出现一个,应该将它补全分析;再将关联词语与句子内容结合起来分析。
4.成语、熟语的使用:
A、成语辨析的几个思考角度:⑴感情色彩(褒贬)、⑵部分重复(感到爱莫能助)、⑶词义不当(首当其冲)、⑷语体色彩(鼎力相助)、⑸词语的范围陈述对象(汗牛充栋)、⑹习惯用法(漠不关心)、⑺词语的程度(视同儿戏与等闲视之)。
B、答题技巧: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 C、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的组合与搭配情况,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5.病句的辨析:
(1) 6种类型:①语序不当(多项定语、多项状语语序不当)、②搭配不当(主干的搭配、修饰语、中心语之间的搭配、关联词语的搭配)、③成份残缺或赘余(介宾短语前置可能会缺少主语、虚词多余)、④结构杂糅(一句话内含有两个语句——两个谓语结构)、⑤表意不明(歧义、代词指代不明)、⑥不合逻辑(句子自相矛盾,概念范围大小不分,甚至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造成事理上讲不过去。A 多重否定用“负负得正”的方法看它最后的意思,有可能误用。B两面和一面:可能不对应。C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
(2)解题步骤与方法:凭语感扫描,用方法检验。①单句采用紧缩法,先抓主干后理附加。②复句要先看关联(关联词是否残缺、关联词的搭配和位置、关联词是否错用、滥用),然后以分句为单位,采用紧缩法去判断。特别注意主语一致关联词在后,主语不同关联词于前。
6.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括号与表停顿的点号连用,点号在括号内还是括号外;二是引号与点号的连用,后面的点号在引号内还是引号外;三是有疑问词的句子,句末用不用问号,几个疑问句相连,问号如何打;四是几个并列的短语相连,如何使用逗号和顿号等。以下为难点提示:
(1)问号:①选择关系复句的疑问句应用在句末。特指问每句后面都要用问号。②句中有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但不要求回答的句子不用问号。③表强调某种感情的反问句,句末用叹号。④介于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句子,信多于疑用句号。⑤倒装句,问号用在句末。
(2)顿号: ①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不能用在句与句之间。②并列的短语作定语时要用顿号;而作主语、谓语、补语等表强调时,并列的介宾短语用作状语时,不用顿号,用逗号。③常用在一起的词语并列可不用顿号(工农兵学商)。④并列的短语之间带有语气词时,不用顿号,用逗号(清华呀,北大呀,……)。
(3)冒号:①用在总分或分总关系之间的总括性句语中。②提示性的词语放在句子中间,不用冒号,用逗号。③使用冒号的提示性语句的后面,不能出现 “即”“如”等词语。
(4)括号 : ①括号内是词语时,不用点号,括号内是句子时不用句末点号。②括号内再有括号,里面应用“[ ]”。③解释局部,括号紧靠被解释的语言;解释全部,括号于点号后。
(5)引号 :一般情况下,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一些特定的称谓、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非直接引用不用引号。引语末标点位置的确定:A、引用的话是独立的,末尾标点应放在引号里面;B、如果只作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其他标点;C、特别注意:引语末的标点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那么即使作为作者话的组成部分一般也要保留。
(6)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电影名、电视剧名等。电视的栏目有时也用书名号,戏剧、歌曲、乐曲、绘画、雕塑、摄影等的作品名称也可以用书名号标示。书名号的作用已扩大到标示各类作品(包括用文字、声音、图像、动作等表现的作品等)的名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随意扩大书名号的使用范围如将书名号用于产品名、奖品名、单位名、活动名、课程名、会议名等。
7. 排序题【答题技巧】:(1)看清题干要求,明白答题方向;(2)寻找题中暗示,找准突破口(解题关键处)。
(1)、识文体
一般来说,叙述性语段以时间、空间和事情发展的客观过程为顺序;议论性语段按主次轻重、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因及果、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的逻辑顺序展开;说明性语段以由远及近、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的空间和先古后今的时间为序;描写性语段则按定点取景和移步换景的空间顺序展开。
(2)、抓词语
语段中的某些词语往往是理清句子含意和先后次序的重要标志词。这些标志词包括关联词语、指示性代词,也包括表时序、次序、总括和举例解释等过渡性词语。
(3)、寻句子
寻找语段中的关键语句是正确排序的又一途径。这里的关键句是指语段中心句、起始句,过渡句和总结句等.这些句子能够明确地表明语段的中心、表达顺序和层次结构。
(4)、挖逻辑
一个语段中各句子之间存在着语意或事理上的逻辑关系,或由表及里,或由大到小,或由浅人深……以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为序,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将句子归类排序是一种常规方法。
(5)、辨话题
—个语段,一般有—个中心话题,或写入,或绘景,或叙事,或状物,或论理。如果我们能找到这个中心话题,一定会对正确排列语序有很大帮助。
【知识归类】:
1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2句式是否统一 3语序是否是合理 4照应是否周全
5色调是否相融 6音节是否和谐 7过渡是否承启 8暗示是否回应。
解答排序题的要领是:⑴找准起始句和总结句,⑵发挥句中以下暗示性词语的作用:代词,关联词,重复出现的词和体现语段层次的其它词。⑶尤其注意句子之间的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
8. “文学名著”题解题指导
此题考查信息量大,侧重检测考生的识记能力。这种题型都是一个选项对应一个名著,常在故事情节、经典细节与精彩对白等方面设题,选项主要有两种类型:细节型和理解型。细节型,即考查名著中的人物、情节有关的某个或某些细节;理解型,即对人物形象、作品主旨、艺术特点等相关需要理解的内容进行考查。
江西考纲规定,文学名著,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考查的是识记能力,但如果不去读原著,只看电影,或者只看章节目录,也会失分的。
二、论述类文章阅读(设3小题9分, 每题3分)
考点: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的含义(新概念[下定义:被下定义者+是+特征+属性]);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内容)(抓修饰语);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新知识);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1)答题要领:①遵循语境原则辨析词语理解语句。②弄清代词的指代意义(近指:这、这些;远指:那、那个;不定指:某、某些)。③确定文段的中心句(主旨句、首括句、过渡句、修辞句、语篇指示语句和情态语句)。④筛选整合信息,注意基本概念和新知识的解释、阐述。⑤把握文体及文体特点(说明文抓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抓中心论点)。
(2)答题思路:①找:找找原文有没有( 依题干找出检索范围、段落及角度);②比:1)比较原文符不符——此物变彼物(偷换概念),2)可能成必然(说法绝对),3)将来变现在(提前实现),4)部分成全部(扩大外延),5)结果变原因(因果颠倒),6)说东改道西(意思不符),7)有一却说三(夸大作用)。
(3)答题步骤: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初步掌握全文意思。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做其余的选择题。找到题干中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前瞻后顾,整体把握,多用排除法(尤其是表述绝对的选项)。
(4)解题方法: ①以文解文(即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语句的意义进行分析,联系上下文把握理解语句的意义)。 ②自科类文:抓主旨,抓信息,利用选顶,排除干扰,对照原文做出选择。④社科类文:抓观点,材料和思想。
三、文言文阅读:(设3小题9分,每小题3分)
考点:(1)对实词虚词的理解:①一词多义(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②古今异义;③通假 字、 ④偏义复词⑤词类话用。(2)理解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在《考纲》规定的“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8个之中选择)。(3)特殊句式及用法: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前、宾前、定后、介后)(4)后两题重在理解分析归纳概括,代入原文,以文解文。
(1)答题要领:
①明大意(知人明事);②通词句(结合语境);③能辨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经过,几个时间,几个地点,发生发展的原因多少原因。
(2)分析答题过程:从最后一题开始,倒着做,利用已知解未知。
(3)答题技巧:
①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②古今异义题:古代多单音节词,所以看到类似于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古义尽可能分开理解。要具体、形象。分开解释的含义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与上下文保持一致。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③虚词题: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④信息筛选题: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⑤性格表现题: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⑥内容归纳题: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⑦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8文言断句方法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的鉴赏、名句名篇的补缺(28分)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标准是“信、达、雅”,重点是“信达”。
(2)“6+1”方法:替(古今异义)、扩(一词多义)、留(人、物、地、官名词)、增(省略句)、减(语气助词)、移(倒装句)+猜。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3)答题要领(一大原则四项注意):①不脱离语境理解句意;②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③注意特殊句式;④注意词类话用;⑤注意译文通畅。
(4)答题方法:
①先分解(按句子成份剖解,找出动词,句意自见);
②再对应(字对词,排语序);
③后组合(重在调整,前后照应,确定复句关系)。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点面结合,译准句子 。对于翻译句子而言,点面结合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以文段为面,以所译句子为点,由面及点,求“通”而不只求“懂”;二是译句子时以句意为面,以关键词为点,由面及点。点上得分,以面上得分为基础。翻译文言文的步骤和方法有一首口诀: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仔细斟酌,揣摩语气。省略句子,适当补齐。遇有倒装,调整词序。专有名词,不必翻译。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增删留变,合情合理。如无标点,审慎断句。对照原文,力求直译。直译不便,酌情意译顺、明确。
(5)文言断句可综合使用虚词断句法、句式断句法和谓语动词断句法(说明:遇到疑难句的翻译也可用此法。)
2、古诗词的鉴赏(8分)
(一)考查要点:
①正确理解字句的含义:a理解词句的意义(情景结合)b理解诗眼蕴涵的情思 c注意词序倒置,突出重点的作用d把握谓语动词和特殊名词的妙用;
②对文学知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的识记、理解,运用典故是作者表达思想的关键;
③对修辞手法和技巧的辨识、理解,通过修辞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轨迹;
④对意境、艺术形象、主旨思想感情的把握:a联系其人其事 b整体把握作品 c抓住词句中直接透露出来的情思信息,理解作品意象的理性意义和情态意义。通过诗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闺妇幽怨、怀才不遇、怀古伤己、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⑤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
⑥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二)答题要领:
① “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和体味。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②分辨把握五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a写景抒情、b咏物言志、c边塞征战、d咏史怀古、e即事感怀(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⑤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
(三)鉴赏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两个方面,即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又包括两大内容,即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1)表达方式:①抒情: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②描写:直接(正面)、间接(侧面);③咏物(叙述);④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2)艺术手法 : A修辞手法及作用:①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通感;②结构类(作用:强调突出)排比、对偶、反复;③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设问、反问。
B表现手法: ①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绘声绘色、虚实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 ②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对比、反衬、象征、铺陈、托物言志等;③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④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等。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四)答题方法和步骤:
①根据赋分,确定答点,先点(概括知识点)后面(分析阐释),纲举目张。
②“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理解文意是关键,参悟意象是手段,情景关系情为主,紧扣诗题析通篇。
A“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B悟,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鉴赏内容。
C联,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
D结,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对诗歌鉴赏要目(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的总结。如此可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五)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3、名句名篇的补缺(8分)
范围背默高考说明规定的43篇段。默写时要注意:
(1)今年高考仍是5选4选默,选择最有把握的4句来填写,千万不要多默。
(2)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书法。(建议拿到试卷就先填写默写内容)
(3)要求“一字不差”。如默写内容印象不深,可先记得几个字默几个字,后面想起来了再默。
五、文学作品的阅读(21分)
考点:①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先内容后形式)。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④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注意:高考侧重于对考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1)解题重点:把握作品形象,体味作者情感,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内容,鉴赏作者的语言。
(2)阅读过程:泡、找、进、猜、补。
(3)答题要领:强调三句话,一是要全面审题,二要规范答题,三要完整表达。
(4)答题五步骤: ①认真读题(文题)预测联想;②浏览首句,了解梗概;③阅读全文,边读边画(重点:作者和年代,重要的时间、数据和有关资料、主要事实和典型形象;表现作者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句;语言的特点和修辞的作用)。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④审题干(判断答题的范围和要求A、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B、查语境。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或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C、看赋分,配答案);⑤开始答题(把握文体特点和作者的感情线索,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的题。)。
(5)答题要点:
[1]散文阅读:散文离不开情。所以考题往往围绕“情”做文章,阅读时也要围绕“情”来思考: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用什么语言来表“情”的。A抒情散文设题点:景和情或事和情的关系;叙事散文设题点:关键字词;风格设题点:语言特点和表情达意的关系。B抓住线索、体会意境(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品味语言;
[2]小说阅读:小说主要把握作者在怎样的环境背景下,通过怎样的情节,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的人物,从而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设题点是对形象的感知和概括能力。A分析人物(①分析塑造手法;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③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补充鉴赏人物形象;④分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行动、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B把握故事情节(领会所揭示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性格发展的曲线); C体味环境描写(着眼于小说三要素之间的联系)。
(6)答题方法:
①以文解文(见科技类阅读);②以事解文(事,即相关背景信息和相关事实);③以理解文(参照常理,理解语句的意义);④以情解文(以人之常情揣摩人物的特定心情);⑤解答主观题至少有两道题用原文原句或用原文词组、语句组装。(鉴赏方面见古诗词鉴赏题)
六、语言综合运用(15分)
已出现过的小作文,其命题特点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字数限定在200字左右,注重单项训练,比如说明训练、描写训练、对话训练、想象训练……具体说来,高考小作文的种类大概有如下一些:
一是说明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写简短的说明文,能够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事物进行简单说明和介绍。具体又可以包括:介绍日常实用物品、介绍一部影视作品、介绍说明漫画的画面内容、介绍一处场所或一种建筑、介绍时令特征等等。
二是描写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描写、描述、描绘、描摹等等,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想象,和对想象作出描绘等等。具体又可以包括: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想象联想描写、场景画面描写和综合性的描写等等。
三是赏析评价类。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具体又可以包括:诗文漫画等赏析、思想评价、事物名称评价、某种活动评价等等。
四是应用类。就是要求考生们熟悉各种各样的应用文体,能够拟写各种各样的应用文,如请柬、书信、短信、通讯、消息、广告、通知、摘要、聘书、海报、解说词、申请书、讲话稿、留言条、欢迎辞、欢送辞、广播稿等等。
五是扩缩改写类。就是要求考生们能够对一些文字或文段进行扩展或压缩,或改写成其他形式的短文等等。如将冰心的小诗《春水》“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改写成短文,要求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展开想象,从周围环境、花的性格、全诗寓意等方面,去进行改写。
七、作文(50分)
(一)作文的审题;(话题作文源于材料,不限于材料,但不能脱离材料。注意材料的暗示作用)
⒈要揣度出题意图。
⒉要准确地把握材料和话题概念的内涵(材料内容的主旨)和外延(材料主旨限定的范围,即作文内容上的限制)。
⒊审题“三步曲”:(1)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2)看清话题和材料,避免脱离命题范围;(3)牢记[注意],符合要求是行文的前提。
4.审题切忌:⑴任意扩大材料和话题概念的外延(走题)。⑵阉割话题,然后取其局部,以偏概全(偏题)。⑶仅朦胧地存在相关材料和话题的概念,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离题)。(4)抛开材料和话题,另起炉灶(离题)。
(二)立意:
⒈立意的宗旨:健康个性,健全人格(也是高考设题的原则)。
⒉立意的标准:紧扣话题,充满哲理,贴近时代,启迪人生。
⒊立意的思路与步骤 :(1)说什么(把握材料和话题内涵和暗示,把握外延,确定内容角度)。(2)为什么这么说(明确观点或主旨)。(3)怎么说(确立写作提纲或内容梗概,通过适宜的.手法、方式、结构展示观点和主题)。好作文力求“我以我笔写我心”,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作文,
⒋立意的过程和方法:透过表象――把握内涵――抓准实质――归伍到哲理上来。
(三)审题立意公式:话料的内涵及暗示+话引外延+话框+话题=立意(即说什么)→确立观点主旨→怎么说(即通过什么手法、方式、结构展示观点和主旨)
(四)拟题的思路及要求:
A、考场话题作文的拟题原则为:确切、精练、生动、新颖、有意蕴。
B、1、切合主旨:既要理解材料的意思,又要吃透材料的精神。把握材料的主旨,这样,拟出的题目才能扣住题意,切合主旨。2、紧扣文体:虽然同一标题可以写成不同的文体,但大多数标题还是能体现出一定的文体特征的,如明明是记叙文的话题,以议论文的题目文不对题。3、要有文学色彩:好的标题往往通俗易懂而不晦涩难解,简洁流畅而不繁冗板滞,新颖出奇而不平庸俗套,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文学色彩很重要。4、要从自己确立的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5、要全理出新,不落俗套。6、简洁、鲜明、内涵深刻,不雷同他人。7、要具有吸引力。
(五)文体:文体不限不代表没有文体,用什么文体写作,就要符合该文体的要求,要写什么象什么。记叙文要三分之二的篇幅落足于叙述,议论文反之。写记叙文,且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共鸣。少写深奥的科幻小说,写童话、寓言不要过于含蓄,“允许”编写故事,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严禁照搬照抄别人的范文,杜绝“无我文章”和“抄袭文”的出现。
(六)作文的内容要求:
1、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感动心灵,用抒情的笔触写出理性的情怀。),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富于个性(就是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
2、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少谈宗教话题,不要单纯发牢骚,不要写早恋等敏感话题。想想阅卷老师的喜好,说他们想听的话。记叙文最好要有细节描写。推己及人,以情动人。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情而“抒情”,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稍加思索想到的也不要写。严禁胡编乱造。即使编写故事也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
(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首段四忌一要求:忌虚张声势,忌故弄玄虚,忌无病呻吟,忌大而无道。开头要引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说明情况,交待背景),要有“爆竹”效应。忌犯 “入题慢”的毛病。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在开篇时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而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议论无法尽述,只得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议论文要尽早进入分析说理,扣住话题,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
(八)谋篇布局的要领:袖手于前,成竹在胸,疾书于后,一气呵成(凤头、猪肚、豹尾)。议论性文体当采用铺排式结构。
(九)文章结尾三注意一要求:结尾是全文的归纳,不是重复前文;注意提高引申;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叙述结束,自然收尾;抒发情感,引起共鸣),要给人以回味激励,启发和思考,即要有“撞钟”效应。
(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后期备考阶段不妨训练写信,因为写信可以记叙、议论、抒情、编故事,而且还是应用文。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写好。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写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字要写好不涂抹,二是写成提摄全段大意的中心句。
(十一)1、字数: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二是字数太多。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阅卷者一看这种文章就反感,这样的作文得分高低就可想而知了。
2、书写:书写要认真。不要写草字,以免妨碍辨认。标点的书写也要规范,特别注意:
(1)一行之首不要出现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前一行的末尾)
(2)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
(3)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
标签:高考语文复习指导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