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4-10-28
【考点】摩擦力的判断与计算.
【解析】解:A、当匀速下滑时,从整体角度出发,处于平衡状态,则支持力等于N=(m+M)g,斜面没有运动趋势,则静摩擦力为零,故A错误;
B、当匀加速下滑时,由整体角度,结合加速度分解,则有竖直向下与水平向左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则有竖直方向重力大于支持力,而水平方向有向左的静摩擦力,故B错误;
C、同理,当匀减速下滑时,由整体角度,结合加速度分解,则有竖直向上与水平向右的加速度,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则有竖直方向重力小于支持力,而水平方向有向右的静摩擦力,故C正确;
D、由上分析可知,故D错误;
故选:C.
11.如图所示为A、B两质点作直线运动的 图象,已知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由图可知
A.两个质点一定不从同一位置出发
B.两个质点一定同时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运动
C. t2秒末两质点相遇
D.0-t2秒时间内B质点可能领先A
【答案】D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解析】解:
A、速度图象不能反映物体的初始位置,所以不知两物体是否是从同一位置出发,故A错误.
B、由题意可知A、B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开始由静止开始运动,但是不一定同时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的,故B错误.
C、D、由于不知两物体是否是从同一位置出发,虽然在t2时刻之前VA
D、物体不一定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的,所以B质点可能领先A。
二.实验题(每空3分)
12.某同学为估测摩托车在水泥路面上行驶时所受的牵引力,设计了下述实验:将输液用的500ml玻璃瓶装适量水后,连同输液管一起绑在摩托车上,调节输液管的滴水速度,刚好每隔1.0s滴一滴,该同学骑摩托车,先使之加速到某一速度,然后熄火,让摩托车沿直线滑行,如图是某次实验中水泥路面上的部分水滴(左侧是起点,单位:m)。设该同学质量为50kg,摩托车的质量为75 kg,根据该同学的实验结果可估算(g=10m/s2)
(1)骑摩托车加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
(2)骑摩托车滑行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 (3)骑摩托车加速时的牵引力大小为 N
【答案】(1) 3.79m/s2,(2)0.19m/s2,(3)497.5N
【考点】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解析】解:(1)已知前四段位移,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x4-x2=2a1T2
x3-x1=2a2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两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
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
(2)滑行时的加速度
带入数据得:摩托车减速时的加速度a2=-0.19 m/s2,负号表示摩托车做减速运动.
(3)由牛顿第二定律:
加速过程:F-f=ma
减速过程:f=ma2,
解得:F=m(a+a2)=497.5N
故答案为:(1)3.79m/s2;(2)0.19m/s2;(3)497.5N.
13.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时,采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用M`表示,盘及盘中的砝码质量用m表示,小车的加速度可由小车后拖动的纸带由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点计算出:
(1)当M与m的大小关系满足 时,才可以认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大小等于盘和砝码的重力。
(2)一组同学在先保持盘及盘中的砝码质量一定,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盘及盘中的砝码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实验时,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
D.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用天平测出m以及小车质量M,直接用公式a=mg/M求出。
(3)在保持小车及车中的砝码质量M一定,探究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的关系时,由于平衡摩擦力时操作不当,二位同学得到的a―F关系分别如下图C、D所示(a是小车的加速度,F是细线作用于小车的拉力)。其原因分别是:
C
D图:
【答案】①m<
③C: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的倾角过大了
D:平衡摩擦力时,木板的倾角过小
【考点】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
【解析】解:(1)该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小车,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当质量一定时,研究小车的加速度和小车所受合力的关系.那么小车的合力怎么改变和测量呢?为消除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可以把木板D的左端适当垫高,以使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抵消,那么小车的合力就是绳子的拉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对m:mg-F拉=ma
对M:F拉=Ma
解得:
当M>>m时,即当砝码和盘的总重力要远小于小车的重力,绳子的拉力近似等于砝码和盘的总重力.
(2)A、平衡摩擦力时,应将绳从小车上拿去,轻轻推动小车,是小车沿木板运动,通过打点计时器打出来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匀速运动.故A错误.
B、每次改变小车的质量时,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分力和摩擦力仍能抵消,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B正确.
C、实验时,应先放开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由于小车运动较快,可能会使打出来的点很少,不利于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故C错误.
D、小车运动的加速度是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如果用天平测出m以及小车质量M,直接用公式
求出,这是在直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的,而我们实验是在探究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和质量间的关系.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ACD
(3)C图: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没有拉力时小车就有加速度,该同学实验操作中平衡摩擦力过大,即倾角过大.
D图:从上图中发现直线没过原点,当F≠0时,a=0.也就是说当绳子上有拉力时小车的加速度还为0,说明小车的摩擦力与绳子的拉力抵消呢.该组同学实验操作中遗漏了平衡摩擦力或平衡摩擦力不足这个步骤.即倾角过小
故答案是:(1)M>>m;(2)ACD;(3)倾角过大;倾角过小.
三.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解答应写明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写出数值和单位)
14(8).为了测量某住宅大楼每层的平均高度(层高)及电梯运行情况,甲、乙两位同学在一楼电梯内用电子体重计及秒表进行了以下实验,一质量为m=50kg的甲同学站在体重计上,乙同学记录电梯从地面一楼到顶层全过程中,体重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已知t=0时,电梯静止不动,从电梯内楼层按钮上获知该大楼共19层.
求:(1)电梯启动和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
(2)该大楼的层高.
【答案】 ,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
【解析】解:(1)对于启动状态有: , ,
对于制动状态有: , ,
(2)电梯匀速运动的速度 ,
从图中读得,电梯匀速上升的时间t2=26s(1分),
电梯运动的总时间t=28s。
所以总位移
层高
15(8).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30°的长斜面上有一带风帆的滑块从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滑块的质量为m=2kg,它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帆受到的空气阻力与滑块下滑的速度成正比,即f=kv.若从静止开始下滑的速度图像如图中的曲线所示,图中的直线是t=0时速度图像的切线,g=10m/s2.
(1)求滑块下滑的最大加速度和最大速度
(2)求μ和k的值
【答案】 , kg/s,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
【解析】解:(1)由图乙可得:
t=0时滑块下滑的加速度最大为:
t=3s时滑块下滑的速度最大为:
(2)滑块受力如图所示,
t=0时滑块下滑的加速度最大为amax,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3s时滑块下滑的速度达最大,有:
解得:
kg/s
说明:k的答案没有单位不得分.
16(9).甲、乙两汽车沿同一平直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它们行驶的速度均为16m/s.已知甲车紧急刹车时加速度a1=3m/s2,乙车紧急刹车时加速度a2=4m/s2,乙车司机的反应时间为0.5s(即乙车司机看到甲车刹车后0.5s才开始刹车),求为保证两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不相撞,甲、乙两车行驶过程中至少应保持多大距离?
【答案】为保证两车不相撞,行驶时两车前后间距至少为1.5m.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以地面为参照物
(1)在甲刹车、乙未刹车的0.5s内
甲车位移s1: 乙车位移s2:
这段0.5s时间内甲、乙两车间距减小量为ΔS1:
(2)乙车开始刹车时,甲、乙两车的速度分别为V1、V2
设乙车刹车后经过t2时间,甲、乙两车的速度相同
则: 得:t2=1.5s
(3)在乙车开始刹车后这1.5s时间内,甲、乙两车的位移分别是:
在此过程中,两车之间距离继续减小
(4)总之,从甲车开始刹车到乙车刹车后两车速度相同,乙车向甲车靠近的总距离为Δs=Δs+Δs’=0.375m+1.125m=1.5m
∴为保证两车不相撞,行驶时两车前后间距至少为1.5m.
17(10).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长度为L的木板AB,在木板的中点有一质量为m的小木块,木板上表面是粗糙的,它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开始时两者均处于静止状态,现在木板的B端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则:
(1)木板和木块运动的加速度是多大?
(2)若在木板的B端到达距右方距离为L的P点前,木块能从木板上滑出,则水平向右的恒力F应满足什么条件?
【答案】见解析
【考点】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
【解析】解:(1)木块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为 ①
若F≤μ(m+M)g,木板和木块一起做匀加速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共同加速度为 ②
若F>μ(m+M)g,设木块、木板加速度分别为a1、a2,则
③
④
(2) 设在木板的B端到达距右方距离为L的P点时,木块恰能从木板上滑出,相对滑动时间为t,水平向右的恒力F0,则
⑤
⑥ ()
由③④⑤⑥式得 ⑦
则在木板的B端到达距右方距离为L的P点前,木块能从木板上滑出应满足
⑧
2014年高三物理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高考物理试题栏目!
标签:高考物理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