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6-05-18
10.(2014•重庆调研)某同学选择的研究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延安时期的发展与成熟。他应该查阅的历史文选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新民主主义论》
解析 毛泽东思想在延安时期的发展与成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文章,故D项为正确答案。A项出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B项出现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项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 D
11.(2014•西安五校模拟)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
A.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C.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D.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大革命时期(1924—1927年),毛泽东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依靠人民群众,C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是在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提出的,材料体现的是大革命时期,A错误。“唯一斗争方式”的说法与材料所述内容不符,B错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在材料中没有反映,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4•武汉调研)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毛泽东提出了“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毛泽东发表这些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
A.建立新中国后必须与社会主义苏联结盟
B.首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理论准备
D.打消民主人士中尚存的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解析 材料“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表明,毛泽东通过《论人民民主专政》意图打消民主人士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故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是否与苏联结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C项与材料不符。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首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故B项错误。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14•武汉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少人习惯上也将这个时期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清初几位大师所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能令学者对于二百多年的汉宋门户得一种解放,大胆的独求其是。他们曾痛论八股科举之汩没人才,到这时候读起来觉得句句亲切有味,引起一班人要和这件束缚思想、锢蚀人心的恶制度拼命。他们反抗满洲的壮烈行动和言论……蓦地把二百年麻木过去的民族意识觉醒转来。总而言之,最近三十年思想界之变迁,最初的原动力,是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
——摘编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实际是分为两部分的。第一部分是新文化运动,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1917年蔡元培到北大当校长时就已经开始了。第二部分是1919年5月4日前后的抗议运动。但在我看来,这两个实际上是两回事、两个事件。……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启蒙。……个性解放和自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调,大批青年投入其中。……五四运动本身也像各种政治运动一样,充满了爱国激情。……但是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道德口号起来了,你不跟着走就是卖国贼。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36年,陈伯达发表《论新启蒙运动》,一方面强调“新启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强调此次运动是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希望发扬“五四”自由讨论的传统,把思想文化统一到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一时代主题上来。1937年5月,亦即纪念“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的前后,新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摘编自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产生的社会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所说的“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的核心,并说明19世纪末思想界重视“残明遗献思想之复活”的主要目的。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五四运动”的相关观点。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所描述的“新启蒙运动”的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 (1)社会条件:“经世致用之学”的产生;八股科举束缚思想:满汉民族矛盾尖锐;君主专制的强化。
核心:初步的反专制的民主与民权思想。
主要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2)观点:五四运动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一次文化启蒙,后期是一场政治运动;政治运动以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名义阻碍思想自由。
特点:由强调思想解放到把思想解放与民族救亡有机结合。
影响: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
14.(2014•江南十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人类历史,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的重要影响,无论如何形容都是不过分的……整个一部近现代大国兴衰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海权更替史。
——张文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中国
安全利益分析》
材料二 “欧罗巴内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下卷)
(1)请概括材料一中的核心观点,列举世界历史上至少两个史实来论证此观点。
(2)分别归纳材料二、三中魏源和孙中山的海权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观点产生的原因。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并请你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答案 (1)观点:掌握海权对国家盛衰乃至文明兴替有着重要影响。
史实论证:西、葡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成为海上强国;17世纪荷兰掌握了海上霸权;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
(2)魏源观点:①创设一支强大的近代海军。②保护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原因:列强扩张加深中国的危机。工业文明冲击之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了解西方。
孙中山观点:海权关系到中国的存亡;中国要争取通往太平洋的通道(门户);中国必须自主掌握海权。
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学习西方的深入;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步形成。
(3)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控制;旧中国政府的腐朽无能;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
认识:既要重视海洋权益的维护,又要和平利用海洋。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考文综历史专题测试,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标签:高考文综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