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霍尔》笔者看了两遍。第一遍看了小字幕版本的,第二遍看了大字幕版的。看完以后,笔者终于知道为什么我看完第一遍后会“雾煞煞”了。看《安妮霍尔》,看伍迪艾伦的所有片子,对于观众,字幕是最最重要的,没有了字幕,伍迪艾伦的片子就等于是“哑剧”了,即使角色们在叽里呱啦的说个不停,我们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因为,我们的眼睛跟不上他们“碎碎念”的速度,我们愚昧的大脑跟不上伍迪艾伦的台词艺术。
迈克尔贝的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画面剪接上。每秒一个画面,这是为了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让战争场面,激斗场面来得更加刺激。而伍迪艾伦,我认为他是爱情喜剧片中的“迈克尔贝”,他的每部片子,每秒都在说话,每格都有字幕。但同样是在视觉上带给我们感官刺激,小老头与壮汉却存在差别,差别就在于壮汉只懂得秀肌肉,而小老头却可以逗你玩儿。
当笔者在看《安妮霍尔》第二遍时,笔者竟把它看成了一部“偶像剧”,我大抵是把伍迪艾伦扮演的辛格看成了道明寺,或者是黄泰京了,看的当然不是脸蛋了。为了把辛格这个有点精神质的纽约喜剧家看透,我从他身上找出了一个替代品,“道明寺”(这类人物),的确,当我用一个思想简单的人物去深究思想复杂的人物时,我确实把辛格看明白了一点。当我以替代品去看人物时,我又用“偶像剧”的壳去看《安妮霍尔》,此时的我才发现,挖掉《安妮霍尔》复杂的肉体,它的壳就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少女“偶像剧”。
一个爱情故事,一个关于控制欲的故事。
辛格的的确确很复杂,他懂很多,他也很会说话,和他一起参加辩论赛,我们都会卷铺盖走人。他在社会上,在人际关系上,是处于强势的。他也很简单,他一直考虑死亡的问题(他害怕死亡),他厌恶宗教,厌恶政治,厌恶诗歌,他到底还是“单纯”的。电影给我们的辛格,是一个在爱情上控制欲极强的人,他要求他的女朋友陪他去看纳粹片,他要求他的女朋友去上“成人教育”的课程,他要求他的女朋友要读关于“死亡”的书。表面上,他在爱情上处于优势地位,但实际上,他是弱势的。他是一个处于社会的矛盾体,他愤世嫉俗,他也随波逐流。他让女友上“成人教育”课,可又因为教授暧昧的问题,自己又陷于嫉妒,与女友大吵。他和别的女人上床,又会回来帮安妮打蜘蛛;他不让女友和他同住......
从那些辛格的话来看,也不难看出他那“控制欲”的强大,“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妈妈带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爱上了白雪公主,而我却偏偏爱上了那个巫婆”为什么他爱上了巫婆?他所需要的是让“女孩依赖自己”,让女友成为一个他所希望的人。“我不加入和我一样的俱乐部”也体现了辛格在爱情上的强势态度。当然,这句话是在开头,当他经历那场与安妮的爱情后,最后关于“鸡与蛋”的笑话,才是真正的爱情之道。
鸡需不需要蛋?蛋真的那么重要吗?那颗蛋可以挽回一切吗?
分析一下辛格,其实就是“道明寺”,就是“黄泰京”,他们在社会上处于强势地位,在爱情上,却是麻木,控制力强,爱嫉妒的。但辛格毕竟是辛格,他懂得放开,懂得生活之道,这大概是与那些强势公子所不同的吧。
当然,《安妮霍尔》也创造了一种新镜头,就是让人与摄像机说话,这种手法打破了现实框架,使得电影可以穿梭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可以临时把提到的人物叫出来,可以与观众说话,可以回到过去的情景......这种新手法,是可以提升幽默程度的(现在搞笑电影都会用这招)。另外,电影中还使用了字幕反映人物心理的手法,就是人物在对谈的时候,字幕打出他们此时内心的OS。从这些电影手法来看,伍迪艾伦的片子还是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
碎碎念的艺术,是属于伍迪艾伦的。伍迪艾伦的电影,我们可以不要音乐,不要《悲情城市》中摆了10几分钟的画面,我们只需要那些幽默逗趣又富有哲理深思的话儿。
看伍迪艾伦的电影,其实就是在看一本书,只不过,很短,每次都是9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