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上海高考 > 上海高考历史

2014年上海高考历史押题卷(带答案)

编辑:sx_zhangby

2014-03-06

2014年上海高考历史押题卷

一、 选择题部分(30道)

1、如图,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左表;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右表。从左表到右表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

A.2014年上海高考历史押题卷:“天人感应”的思想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C.“君权神授”的思想

D.中央集权的加强

2、班固《汉书》:“(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3、“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4、“这一新发明的起源,就潜藏在三项更古老的发明中: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这一新发明”指的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电报 D.互联网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6、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公民的权利与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此段描述( )

A.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B.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C.折射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揭示了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7、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

A.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 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8、 学生问:“有甲乙两人,甲很干净,乙很脏。如果请他们洗澡,他们中间谁会洗?”老师答:“这里有四种可能: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干净的习惯;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三是两人都洗,一个是因为习惯,另一个是因为需要;四是两人都没洗,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根据材料,这位老师最有可能是( )

A.苏格拉底 B.普罗塔格拉 C.亚里士多德 D.泰勒斯

9、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生存。”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A.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B.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10、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11、有同学以“改变时空的发明”为标题,绘制一张表格,列出交通运输、电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成果。下表中比较全面反映主题内容的一组是

A 火车 轮船 汽车 相对论

B 蒸汽机 电报 电灯 电车

C 电动机 电影 电视 电脑

D 飞机 电话 电报 互联网

12、哲学家罗素认为,“16世纪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时代,但在科学上则是一个不毛的时代!”他的观点主要依据是( )

A.文艺复兴在科学成就上毫无建树 B.文艺复兴承认宗教神权思想存在

C.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在文艺领域 D.文艺复兴没有崇尚思想的科学化

13、孟德斯鸠认为,“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一切便都完了”。他所强调的是( )

A.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 B.权力之间的相互分立

C.反对平民与贵族共同掌权 D.给予平民充分的政治权利

14、“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三位安徽籍英烈简表:

姓名 生卒 家庭背景 事迹

宋玉琳 1879-1911 怀远城关人,家庭富裕,怀远“宫宋杨林”四大家族之宋氏族人。 早年参加反清革命组织“岳王会”,后加入同盟会;就读于安庆巡警学堂期间参加浙皖起义失败,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

程良 1883-1911 怀远城关人,家境贫寒,其父以瓦工为业。 19岁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参加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至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弹尽被捕,英勇就义。

石德宽 1885-1911 寿县南乡集人,家境一般。 同盟会员,曾留学日本。参加过多次武装起义,后随黄兴参加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的是( )

A.社会上层青年为资产阶级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B.革命者都受过良好的近代教育

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部分知识青年所接受 D.二十世纪初安徽的近代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15、由于博览会可以“开风气而劝工商”,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政府创办展览会;1910年,中国人首次在南京创办了博览会。被称为“南洋劝业会”。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创办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西方文化 B.发展民族工业 C.开阔人们眼界 D.抵制西方侵略

16、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人“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这部分人“难以挣脱传统”的原因是( )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维护传统思想及制度的需要

C.对西方传统的难以接受 D.中西文化传统的迥异

17、英国哲学家赫伯特• 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 )

A.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B.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C.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18、“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电话 B.电子邮件 C.邮寄信件 D.电报

19.如图,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下图是其中一张,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1958年7月,台湾当局利用美国进攻黎巴嫩的机会叫嚣“反攻大陆”。7月18日晚,毛泽东作出炮击金门的指示,意在击美,支援阿拉伯人民。8月底,美国撕下了“盟友”的假面,丢下台舰掉头遁去。毛泽东决定以民族大义为重,暂缓收复金、马,并亲自写下《告台湾同胞书》,指出“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由此可见当时( )

①地区局势动荡不安

②中共有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③美国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

④“台独”势力开始猖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D.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22、1917年10月24日,列宁给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我写这封信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我力劝同志们相信,现在正是千钧一发的关头,……不能等待了!!等待会丧失一切!!”下列对该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列宁希望立即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统治

B.该信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党夺取并巩固政权

C.客观上反映出当时中央委员会不急于起义

D.列宁在中央委员会内具有绝对的领导权威

23、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面世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全国各地很多人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24、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25、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A. 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26、下表说明( )

1965-一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百分比)

发达国家间贸易 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 发展中国家间贸易

1965 59.O 32,5 3.8

1970 62.1 30.6 3.3

1975 46.6 38.4 7.2

1980 44.8 39.O 9.O

1985 50.8 35,3 9.O

1990 55.3 33.4 9.6

1995 47.0 37.7 14.1

(注:总数不足100归因于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国家未被区分,有误差。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贸易趋向统计年鉴》)

A.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

B.发达国家主导国际贸易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C.贸易失衡激化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矛盾

D.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27、以下海报是荷兰政府于1949年刊印的,由此可知,荷兰政府意意在( )

A.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荷兰的阴谋

B.宣传马歇尔计划对荷兰经济的重要性

C.成为美国的盟友,共同遏制苏联

D.希望民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克服经济困难

28、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说明 (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29、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是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30、1843年10月,德意志的一位诗人回家看望母亲时撰写了一首长诗,节选如下: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该诗的创作风格和可能批判的对象是( )

A. 浪漫主义 工业资产阶级的强大 B. 浪漫主义 君主专制统治的腐败

C.现实主义 军国主义势力的崛起 D.现实主义 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二、非选择题部分(20道)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常听人说,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的政体是一个君主专制黑暗的政体。这明明是一句历史的叙述,但却绝不是历史的真相。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就政府组织政权分配的大体上说,只有明太祖废止宰相以下最近明、清两代六百年,似乎迹近君主专制,但尚绝对说不上黑暗。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刑罚的判决,赋税的征收,依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钱穆在谈到汉朝官制时说:“人民任官,都有一律规定,皇帝也不能任意修改它。清朝的考试,法律上规定的时间,三百几十年来都未曾更改过。至于考试的方法;皇帝亦不理会,做官高低,全由吏部掌管,所以中国的政治,实在不能算是君主专制政治。” 钱穆又说:“秦汉隋唐几个朝代,政治武功,社会经济,都有很好的设施。秦朝统一天下,造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局面。这便近于现世所谓民族国家的理论。秦以后,两汉隋唐最有成就的事业是政治与社会。一统的政治和平等的社会。”

——《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

材料二:皇帝内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宠臣,常常借君权夺取相权。从汉到清,只有宋朝的内廷没有声张势力,侵夺文官组织的权力。终究皇帝是专制的君王,臣僚对皇权还是无可奈何的。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评上述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分)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1分)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3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33、阅读下列两个案例,结合所学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进行分析。

案例一 2012年12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现身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打破惯例出席了内阁会议。根据英国惯例,女王作为国家元首一般不插手政务。这次女王受邀前来出席自然引起多方争议,英国立党委员会的专家就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一打破惯例的做法混淆了政府和君主的应有界限。

以17、18世纪的史实概括“惯例”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立宪委员会的专家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政府和君主的应有界限”。(6分)

案例二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商讨是否远征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不了解西西里的情况,但苏格拉底的学生亚西比德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激动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亚西比德出征后,反对派在公民大会上宣扬亚西比德毁坏神像,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公众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亚西比德的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雅典由此走向衰落。

(2)依据材料归纳雅典民主制存在哪些弊端?结合所学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的。(8分)

34、自由、民主一直是思想家们关心讨论的主要论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民主义者先假定了正义在于“平等”;进而又认为平等就是至高无上的民意;最后则说“自由和平等”就是“人人各行其意愿”。在这种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中,各自放纵于随心所欲的生活,结果正如欧里庇特所谓“人人都各如其妄想”(而实际上成为一个混乱的城邦)。这种自由观是卑劣的。公民都应遵守一邦所定的生活规则,让各人的行为有所约束,法律不应该被看作(和自由相对的)奴役,法律毋宁是拯救。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卷五

材料二 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的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彼西洋者……自其自由平等以观之,……人人得其意,申其言,上下之势不相悬隔,君不甚尊,民不甚贱,而联若一体者……则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 严复《原强》

(1)材料一中亚里斯多德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极端形式的平民政体”实际上容易导致城邦的混乱。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卢梭和亚里斯多德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什么重大发展?

(3)材料三中严复如何理解西方的自由和民主之间的关系?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借鉴西方,为中国设计了什么样的强国方案?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子•任法》

“制定宪法与拥立德高望重者为王的理由是相同的。因为人们始终在求索的就是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因为凡是权利,就应当人人共享,否则就不能算是权利。如果人们能够通过某个公正善良者之手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但是他们要是没有这样的好运,那就只好制定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古罗马)西塞罗《论责任》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 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544条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第545条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材料三 严复在译著《法意》(今译作《论法的精神》)中论述:“如孟氏(孟德斯鸠)所说,则专制云者,无法之君主也。”“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专制之尤者”,严复认为“法”字是有歧义的。“孟氏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秦所谓的法,“直刑而已矣。所以驱迫束缚其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

为法所拘。”

材料四 孙中山在1912年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中说:“三权分立为立宪政体之精义。……吾于立法、司法、行政三权之外,更令监察、考试二权亦得独立,合为五权。”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拔取真才的制度。”

(1)依据材料一,比较《管子》和西塞罗在法的问题上的认识有何不同?

(2)《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指出上述条款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并

说明其立法思想的渊源。

(3指出严复论述中西方法律制度差异的意图。

(4)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与近代欧美国家相比有何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的主要原因。

36.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37. 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后逐步扩大到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很强的东方社会。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知识分子高呼婚姻自由,在结婚自由成为社会风气的同时,离婚自由也成为人们的诉求。

一一摘自贾秀堂《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材料二:辛亥革命之后至建国之前,据一些地区的不完全估计,我国粗离婚率大约在0.6%左右,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

材料三:1950年~1953年我国由法院受理的离婚案件总数从18.6万件猛升到117万件,粗离婚率首次突破1%,高达1.99%。……90年代的中国,平均每10对结婚的就有1对离婚。

——据叶文振/林擎国《当代中国离婚态势和原因分析》整理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回答: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一、二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有哪些?

(4)你如何看待离婚问题。

38、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与年轻一代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的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材料二: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宋朝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宋代书院呈现出了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材料四: 下图分别为“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科教文事业出现全新的面貌作了哪些努力?

39、革命是社会变革的两大手段,各有优劣,不可定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第二回革命的具体表现。

(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两大手段的典型体现。相比之下,你倾向哪一件大事?请置身于当时形势来阐明理由。

材料二:“从1789—1848年,发生在英法两国的孪生大变革——双元革命。它们不应该被视为只属于这两国的大事,而应该被看作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而且还在继续使整个世界发生变革。”

——霍布斯邦《革命的年代:1789—1848》

(3)材料二中的“双元革命”当指哪两大事件?“双元革命”分别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经历1914年—1945年的“大灾难”时期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兴起了一股重大的改革与重组之湖,而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方面,同样也掀起了一个极为强大先进的发展。”

——霍布斯邦《极端的年代:1914—1991》

(4)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历史因素推动了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与重组之潮”,这些经济上的“改革与重组”有何共同之处?

40. 通过发明创造,人类不断地实现跨越,跨越了海洋,跨越了天空……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一一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二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轰动了全世界。冯如誓言:“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经过在美国10多年的实践和学习,冯如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师和发明家,191 2年8月25日,广州燕塘人头攒动,天气晴朗,冯如驾驶中国人本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凌空而上,在天空中操纵自如,地面掌声不绝于耳。

一一《中国航空报》2012年8月28日《苟无成毋宁死: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殉国一百周年》

材料三 1981年初,经过十年的研制开发,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一一哥伦比亚号终于建造成功,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用于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航天飞机。1988年11月15日,苏联于莫斯科时间6时在拜科努尔发射场使用“能源”号大型通用运载火箭把航天飞机“暴风雪”号送入太空。这是苏联经过多年研制、试验后首次发射的大型实用型航天飞机。

一一百度•百科•航天飞机

材料四: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海军。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

(1)材料一中指南针发明于什么时候?简要说明它的发明与“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之间的历史关联。

(2)材料二中冯如发明制造飞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苏两国争相研制航天飞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给世界局势带来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中国拥有航空母舰的事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辽宁号入列中国海军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41、意义在于记录历史。中国每年每月每天每时都在进步,每个地区每个领域都在进步。我们需要从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进步中,找到那些影响全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92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十几家报纸共同组织投票选出了当年中国十大新闻,按投票数从高到低排列如下:

1.邓小平1月19日开始巡视南方,号召进一步解放思想。

2.中共“十四大”于10月12日至18日在京召开。

3.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决定在长江兴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

4.17家新闻单位的18名记者组成第一个大陆记者团9月5日离京赴台采访,迈出海峡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第一步。

5.中国运动员在8月10日结束的第25届奥运会上共获得16枚金牌、22枚银牌和16枚铜牌,创造了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最佳成绩。

6.中国从7月23日开始施行《全民所有制工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该《条例》规定,国营企业享有14项生产经营自主权。

7.日本明仁天皇10月23日至28日访问中国。这是中日两国交往史上日本天皇第一次访华。

8.8月24日,中国与大韩民国建立外交关系。

9.中国长征火箭分别于8月和12月成功地发射了两颗澳大利亚通信卫星。

10.中国从4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提高粮食统销价格,实现购销同价,以促进粮食生产,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1)邓小平南巡和中共“十四大”召开的票数为什么高居榜首?请从内容及意义方面进行阐释。

(2)根据第4条新闻,1992年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缓和,除此之外,这一年两岸关系还取得了哪些成果?在此之前,中国政府还做了哪些努力?

(3)第7、8条新闻涉及中国的对外交往。这一时期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什么?

(4)第六条新闻涉及国有企业改革,颁布该《条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第10条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当时农村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

42、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经历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有尤其是西欧国家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

材料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欧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随着各种社会福利的不断扩大,某些特定的社会人群不断提出过高的社会福利诉求,一则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英国等国甚至高达50%以上,二则导致国家严重财政困难甚至财政赤字。面对居高不下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不得不压缩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还出现了躺在国家社会福利的温床上游手好闲的“懒汉”人群。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各国被迫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失业救恤金发放数额和适用人群减少,各种社会保险中国家承担的费用减少,个人承担的费用增大等。改革虽有阻力,但最终得以推行,对西欧各国财政状况好转起了重大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工业革命到二战后五十年代推动西欧国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多种因素。并概括同一时期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对西欧国家产生的重大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学知识,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欧各国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启示。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O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退却年代”的苏俄(联)在工农业领域是如何“退却”的?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二 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斯福:噢,为啥?

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斯福:哈哈。

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

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3)为摆脱“路径障碍”, 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

44、自由贸易关乎国家利益,也关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目前,世界性金融危机仍然在肆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由贸易的原则面临严重威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份额示意图

材料二 在英国占居世界工业垄断地位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保护关税,依靠本国工业上的绝对优势,大搞商品倾销,在自由竞争中打败一切对手,从而大发横财。

——《世界近代史》

(1)材料一表明,1854—1856年英国对外贸易呈现出什么特点?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大力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材料三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的措施

1930年5月 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1931年 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50%的重税。

1931年9月 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1年12月 日本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

1932年 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1933年4月 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2)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应对“经济大危机”措施的相同点。这些措施对当时的世界经济有何影响?

材料四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

——引自P.林德著、王新奎编译《国际贸易》

(3)根据材料四,概括1950—2000年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五 综合WTO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料,从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案件以来至2001年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共计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2000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251起,其中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2001年1—11月中旬,我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投诉案件已经达到34起……据统计,对华反倾销调查涉及15类商品,影响13000多家企业,包括钢铁、彩电、纺织品、化工、玩具在内的行业。

——《中国如何直面反倾销》

(4) 材料五反映了什么问题?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并请就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45、正在蔓延的“欧债危机”,对欧盟领导人的智慧产生了严竣的考验。而法、德两国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整个欧洲的神经。

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它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摘自《世界史》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欧洲政治家们担忧“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美国并不是欧洲的—部分……这在地图上是可以看到的。”“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

——周荣耀《戴高乐主义论》

(2)戴高乐的“欧洲观”的核心是什么?依据材料简述这一核心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2004年)

1951 法、德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67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

1973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一次扩大

1979 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

1981 希腊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二次扩大

1986 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三次扩大

1993 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5 奥地利、瑞典和芬兰成为成员国,欧盟第四次扩大

2002 欧元开始在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匈牙利等十国加入欧盟,欧盟第五次扩大

(3)根据材料指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进程中的两大趋势。并指出欧盟的扩大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什么重大变化。

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纪其深仇大辱者,有三事焉:曰甲午,曰甲辰,曰甲寅。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甲辰之役,日本与俄争我满洲,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甲寅之役,日、德构衅,以吾国山东为战场,一如日、俄故事,后幅文章,竞欲演亡韩之惨剧于吾中国。此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也。

——李大钊《国民之薪胆》

材料二 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恢复正常关系的途径,先从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开始,把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1952年到1958年中日民间交流出现高潮。友好与贸易这两个因素,是经常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因素,有如两个车轮,推动日中关系前进,也给日本政府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吕乃澄、周卫平主编《大棋局:中日美关系风云五十年》

材料三 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国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中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同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并进行以缔结和平友好条 约为目的的谈判。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结合时代背景指出“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所反映的问题。

(2)材料二反映出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

(3)材料三中所说的当时“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指的是什么?这份声明 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

4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并退还家,用崇孝始”;“佛生西域寄传东夏,原其风教殊乖中国……既非正教所以废之”;“佛图遍海内,士女为僧尼者十六七,縻费公私岁以巨万”;“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 北周武帝不顾世俗偏见,从公元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遣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摘编自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材料三 北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很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指北齐),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灭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周武帝灭佛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北周武帝灭佛产生的影响。

48、【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1941年)称:“今后领导国人,挽回大局,仍不能不指望执政之国民党……请以武力属之国家,而勿分操于党;彼此互相理性相见,而视大众趋向为依归。国家统一,夫岂难定。申言之,即必须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是也。”

材料二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1945年)提出:“一、召集各党派会 议,产生战时举国一致之政府。二、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职业、身体之自由,废除现行一切妨害上列自由权利之法令与条例。三、开放党禁,承认各党派公开合法地位……七、废除特务及劳动营等类组织。”

材料三 《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7年)提出:“日寇投降以来,共产党为实现 国内和平的努力,是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的,本盟今后要与他们携手合作……彻底消灭独裁卖国的国民党反动集团!,”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民盟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盟政治立场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

4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

材料二 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后代,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作出反应。……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

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尼赫鲁、萨达姆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巴战争、两伊战争造成地区灾难的共同原因。

(3)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频发的亚洲局部战争留给我们什么反思?

材料一 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优越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

材料二 1914年——1915年,美国、法国与德国都开动了宣传工具为自己的战争行为辩护,以争取美国人的好感。德国也展开了针对协约国的宣传战。德军指挥部1918年7月向德国士兵和居民发出了专门的呼吁书,号召他们抵抗敌人的宣传。

——摘自《试论一战中的宣传战》

(1)根据材料一回答,美国在一战初期采取了什么政策?材料二中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什么要积极争取美国的好感?

(2)上述两则材料还反映了一战的哪些信息?

50、【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郑观应年表

时间 实践活动

1858年 先后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

1878年 李鸿章委托郑观应筹办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2年 出任当时几至不能维持的轮船招商局帮办

1891年 任开平煤矿粤局总办

1894年 出版《盛世危言》,提出了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

材料二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记载:“考日本东瀛一岛国耳,土产无多,年来效法泰西力求振作,凡外来货物悉令地方官极力讲求,招商集股,设局制造,……”《盛世危言》问世之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之时,国内的民族危机感极重,该书出版后随即轰动社会及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1) 据材料一概括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的主要历史活动。

(2) 据材料一、二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郑观应的经世取向变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2013年高考历史押题精粹(课标版)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 选择题部分(共30小题)

1.【答案】D

【解析】题干“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实际反映的是地方制度的演变,从图中可知是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即中央集权的加强。A不对,天人感应是天与人的联系;B是对材料现象的肤浅理解;C不对,没有看出是神化皇权。

2.【答案】A

【解析】B不对,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清时期; C不对,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说明产品投放市场以求利,与官营手工业不符;D不对,政府鼓励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容易联想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战国时期的法国没有提出这种观点,故A排除。西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属道家观点,强调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与材料中的观点也不一致,故B排除。宋朝程朱理学晚于西汉董仲舒,故D排除。

4.【答案】B

【解析】造纸术、电报与材料中的“雕刻印章”不符,互联网与材料中的“纸张”、“拓片”等不符,故排除A、B、D三项。印刷的材料包括纸张,印刷的字体仿照拓片和雕刻的“反字”,因此,印刷术的发明体现了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的融合。

5.【答案】B

【解析】题干“据此判断”,故应注意正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从材料看,科举制的废止致使大量文人投身元杂剧的创作,从而促使元曲兴盛,故反映了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选B项。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是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材料提到元朝科举制的废止,故C项错误;材料“千古独绝之文字”只是说明元曲的兴盛,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D项“空前绝后”过分夸大了其历史地位,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从材料“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和“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可以判断材料主要表达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罗马法律。根据材料中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体现了人民有权力的思想,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为资产阶级胜利提供理论依据的是启蒙运动;材料中强调的是人格权力,不是经济纠纷的解决,故B、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

8.【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这位老师是从人的角度判断是否需要洗澡,这符合“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选项B是该思想的主要代表。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之下的责任内阁制,宰相仅仅在内阁中拥有绝对的权力,但皇帝才拥有最高国家权力,宰相对皇帝负责。

10.【答案】C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世界市场已经完全形成,故D项错误;材料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说明一战不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排除法,故选C项。从材料中“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也可以直接判断。

11.【答案】D

【解析】选项A缺少电信和计算机技术,B缺少计算机技术,C缺少交通运输。

12.【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反对宗教神权,它的成就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但在科学上也有哥白尼、布鲁诺、培根等代表,他们提倡科学研究方法。

1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孟德斯鸠反对由同一个机关行使三种权力,他主张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1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否定选择。材料中虽提到这三者皆受到教育,但“读于安庆巡警学堂”、“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的材料并不能证明是受到“良好的近代教育”。

15.【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办博览会可以“开风气而劝工商”,因此目的为发展民族工业。A属于文化范畴;C非主要目的;D属军事范畴,都与题干不符。故选B

16.【答案】 B

【解析】从题干“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可看出“主事者”为洋务派,其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落后的封建制度及文化。

17.【答案】C

【解析】A不符合史实,B项宗教改革时否定了上帝的权威,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而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18.【答案】 D

【解析】材料说的是电报。“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说的是速度快;“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说的是文字有打印而成,非手写;“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说的是字数少,不能完整表达意思。故选D。电话不用文字;电子邮件没有字数限制;邮寄信件手写。故ABC都不对。

19.【答案】C

【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革命,因其对象是沙皇专制,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而非武装起义方式夺取政权,七月流血事件后转为武装斗争;《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性质宪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答案】A

【解析】材料中“美国进攻黎巴嫩”“ 炮击金门”可以得出①;“和为上计”可看出②,“美国……丢下台舰掉头遁去” ③正确,“反攻大陆”可看出台要统一而不是独立,所以不是台独势力;“台独”势力开始猖獗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选A。

21.【答案】C

【解析】解答注意图表上的时间:1981~1989年,解读信息可看出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排除A;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进农业的发展,与题意不符;图表不能看出是经济特区,排除D。

22.【答案】C

【解析】从信件内容看,列宁强调的是形势危急,不能拖延起义,这反映出当时中央委员会不急于起义,而这与巩固政权无关,故C项符合题意,排除B项;信件反映的是十月革命,与推翻沙皇无关,故A项错;D项与材 料信息不符。

23.【答案】D

【解析】据题干材料时间可知此书与南方谈话有关,南方谈话中对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的论述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选择D项。A项是1992年十四大的贡献,排除。

24.【答案】C

【解析】 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缓和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由此可排除B、D两项。材料表明,在新政初期“老绅士”(指资产阶级)对“朋友”(指新政) “千恩万谢”,只是危机过后才“斥责他的朋友”,故又可排除A项。因此, C项较为符合材料的本意。

2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表格数据可知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基本平衡,可见此时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26.【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世贸组织成立于1994年故排除A项;B想的错误在于没有关注到苏联;C项从材料中无法直接得出故排除。

2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马歇尔计划的理解。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对西欧国家的经济援助,从图片中的“你便没有面包可吃,而你的孩子也会挨饿”可知荷兰政府宣传马歇尔计划,故选B项;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经济上的冷战政策,A、C项与题干图文不符;D项图文未体现。

2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求同存异”可见是强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不对,错在“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B不对,抵抗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是综合国力的强大;D不对,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9.【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中“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分析,属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内容,故选D。

30.【答案】B

【解析】 据题干时间信息:1843年,分析工业资产阶级、军国主义势力、“铁血政策”均在此时间之后,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20题)

31.【答案】

材料中包含两种观点,一种是钱穆的,其认为中国古代自秦以来的政治不是君主专制,绝

不黑暗,一种是许悼云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史君主专制。

钱穆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立,相权的出现,科举选官,传统客戏的规定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皇权;

如秦朝确立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等制约了皇帝的人事权,这在一定程库十僻免了诀策的失误,提高了行政效率,制约了皇权,因此中国古代君主制非

严格意义土的君主制,是一种有别于西方君主专制的君主统治。

【解析】评述类间答题基本步骤:①提炼出材料中的观点;②按照题目要求对提炼出的全

部或其中部分观点进行简要评判;③结合所学知识或相关史实论证。

32.【答案】

(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

(2)作者:董仲舒。

材料三: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

材料四:天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臣服从君是天理。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褚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南宋以

后成为官方哲学。

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需要需要。

影晌: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歇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1)根据材料一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主、臣子、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第二小问,根据两则材料的意思回答,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问,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

33.【答案】

(1)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王权受到议会的限制;18世纪开始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原因:内阁只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或答出内阁与国王各自权限也可得分)

(2)弊端:公民易受演说左右,草率做出决策;公民大会不受制约。美国:实行代议制,民选总统和议员;议会受到总统和法院的权力制衡。(答出实行两院制也可得一半的分)

34.【答案】

(1)观点:随心所欲的自由观是卑劣的,个人的自由得到法律的保障,同时也应

该受到法律的规范

论证:过于追求原始直接的民主平等,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导致了权力滥用或误用,是古

代雅典走句混乱和衰落的重要原因

(2)相似:个人的自由要受到社会契约(法律)的限制;

发展:社会契约(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玻坏契约,是可以合法

地破坏、改变的。

(3)严复的理解:自由和民主相辅相成,自由是民主制度的灵魂,民主制度是自由的保障。

方案:通过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影响:在当时他们宣传民主、自由等观念,要求维新变法,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社会进步。

【解析】本题以自由和民主为内容考查了古今中外对自由、民主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主要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2)通过比较考查卢梭与亚里斯多德的观点的异同,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比较史料的能力

(3)考查了在向西方学习中维新派代表严复的观点以及维新派在中国开展的维新运动及其影响。

35.【答案】(1)《管子》认为法律作为君主衽统治的手段,君主在法律的制度中起主导的作用(或立法是君主专有的权力),臣民必须服从于法。西方则认为人们既是法律的制定者,也是守法者; 制定法律是为了保障人们的权利;人们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权。

(2)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渊源:启蒙思想;古罗马法。

(3)兴民权,反对君主专制(或实行君主立宪制)

(4)创新;发展了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增加了监察权和考试权;原因;借鉴了中国古代考试选举官员的制度和对政府官员实施监察的制度;认识到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缺点,结合中国的和国情,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

【解析】本题考试了古今中外法的发展演变,以及近代辛亥革命后对西方政治体制的学习及发展。其中第一问主要比较《管子》和西赛罗对法的不同认识,要求学生能从中国维护专制而西赛罗自然法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角度比较。第二问主要考查拿破仑立法的基本原则和思想渊源,要求学生能够从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第三问主要考查严复宣传西方法法律思想的背景,即传播西方先进政治文明。第四问主要考查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借鉴并发展三权分立,要求学生从材料内容出发概括出孙中山对三权分立的发展并指出发展的原因。

36.【答案】

(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

途径:析航线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

(2)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

(3)现象;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红曲力学等级科技进步。

(4)史观:全球史观。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外”分析;第二小问,题干中“悲伤”暗示亚洲所遭受过的屈辱。

第(2)问,从材料二“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分析。

第(3)问,根据英国在工业革命前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科技发明、对外关系等方面回答。

第(4)问,第一小问,材料一是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练习阐述的,材料二是从英国在殖民地地区进行掠夺的角度进行回答,因此属于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进行的回答。第二小问,根

据全球史观整体性的特点回答。

37.【答案】

(1)经济上:工业革命给提供了平等的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

政治上:民主制度的发展、成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

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解放了妇女思想;

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妇女知识素养的提高。

(2)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不矛盾。

材料一中的离婚群体主要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材料二中则包括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

(3)因素:

①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②传统道德观念浓厚;

③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播有限;

④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

⑤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下。

(考生只要答出任意二点即可)

(4)①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③离婚率居高不下影响社会稳定,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要求一分为二从不同角度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工业革命后西方婚姻家庭受到挑战的原因的理解。根据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经济上:工业革命给提供了平等的工作机会,妇女经济地位提高;政治上:民主制度的发展、成熟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政治权利;思想文化上: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等思想观念的传播解放了妇女思想;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妇女知识素养的提高等做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的变化的理解。根据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第二问首先阐明观点:不矛盾。针对材料一中的离婚群体主要是接受了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材料二中则包括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阶层加概括即可。

(3)些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后离婚率整体不高的因素的理解。根据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因素:可以从经济:小农经济在农村占据主导地位;观念:传统道德观念浓厚;思想局限:民主思想在农村的传有限;妇女地位:妇女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从属地位;教育水平:民众受教育程度相对比较低下等方面归纳即可。

(4)此题老本的是对如何看待离婚问题的理解。根据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离婚率的提高反映了妇女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和民主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离婚率居高不下影响社会稳定,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加以分析概括。

38.【答案】

(1)贡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原因: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②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2)原因:政治:北宋重文轻武;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

文化:理学注重人的内心修养。

(3)主张:教育是社会福利(或义务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文化与职业技能并重。

思想根源:继承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4)不利影响:使大批青年失去了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了人才的断层;从长远来说给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带来相当的困难。

努力:1977年底恢复高考制度;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行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科教兴国。

【解析】

第(1)问可从其思想和实践角度来概括孔子办私学的贡献;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可联系所学的知识,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

第(2)问联系宋代的政治、经济和儒学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第(3)问据材料三的信息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思想根源可从材料中的要达到的“大同之世”、“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等,可知这是继承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第(4)问可从教育机会、人才、现代化建设等角度来归纳上山下乡的不利影响;“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科教文事业的努力,可结合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战略等来归纳。

39.【答案】

(1)汉朝革命指的是察举制的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发展以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推动官僚政治的发展。

(2)戊戌变法,改革避免战乱,又达到维护清王朝并实现民主政治的目的。辛亥革命,清王朝对内专制对外屈膝,除了革命别无它途,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其目标是三权分立式民主共和政体。(其他紧扣题旨言之成理的,亦可)

(3)双元革命: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或答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影响了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等。

40.【答案】(1)北宋。

说明:指南针发明后西传到欧洲,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伴随着西欧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 界有分散、隔绝、孤立日益走向为统一的政体。

(2)背景:内忧外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莱特兄弟的示范引领;冯如“航空救国”的意愿;内燃机的发明。

(3)背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

影响:一方面加剧了军北京死啊,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另一方面拖垮了苏联,导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 加强。

(4)原因:新中国工业科技落后;中国“一边倒”遭到西方国家鼓励、封锁;中苏关系走向恶化:近海防御战略思想的局限。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科教兴国战略实施;“863”计划实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中国海军(国防)现代化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而需要;苏联解体,国际局势缓和。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判断时期;理解从指南针对欧洲新航路开辟及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第(2)问据冯如发明制造飞机是历史阶段,从国内国际等角度分析历史背景。第(3)问从二战后国家格局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角度分析背景;影响从对国际格局和世界和平与发展影响角度分析。第(4)问据材料四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及外交等角度分析不可想象的原因;从新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局势的特点等方面综合分析原因。

41.【答案】

(1)内容及意义:邓小平南巡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期进行的,他回答了要不要搞市场经济的重大问题,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成果: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或“九二共识”)。

努力:1979年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停止炮轰金门;

80年代以来积极推动两岸的民间交流。

(3)变化: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外交政策和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积极开展全方位、宽领域的多边外交。

(4)主要目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1)本问较简单。邓小平南巡十四大高居榜首的原因可联系二者的内容及意义来阐释,实际上是考查对这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等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的能力。

(2)1992年两岸关系的成果,联系教材表述,可知九二共识的达成是当时的重大成果。“在此之前,中国政府还做了哪些努力”是指1992年之前,中国政府促进两岸关系的努力,可联系1979《告台湾同胞书》的内容、停止炮轰金门,两岸真正停火、80年代两岸的民间交流等史实回答。

(3)应联系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际格的新旧更替来回答。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指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4)可联系第六条中这个《条例》的内容,再结合教材适应,归纳其目的是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10条当时我国农村的经济制度制度,可联系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回答。

42.【答案】(1)多种因素:①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扩大,工人运动高涨,威胁资产阶级统治;

②三十年代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罗斯福新政加大了社会福利;

③二战后西欧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贫困人群扩大;

④二战后凯恩斯主义流行。

重大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对两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原因:①高福利挫伤了一些人的生产积极性;

②高福利不利于科技教育发展;

③高福利导致严重的财政困难;

④高福利是导致经济“滞胀”的因素之一。

(3)启示:①必须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稳定社会秩序,以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必须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

③完善社会保障过程中国家不应大包大揽,防止社会惰性。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概括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第(1)小问材料显示社会福利制度经过三个时期:工业革命、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战后;结合这些时期相关政策来说明。第(2)小问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回答。第二问结合材料,从高福利制度弊端来分析概括。第三问从制度建设,吸取西欧教训等角度思考回答。

43.【答案】

(1)“退却”:农业方面废除余粮收集制实行固定粮食税;工业方面改变国家高度集中管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

(2)“心动”: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

“心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

(3)调整: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解析】第(1)问注意时间“1921—192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考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联30年代”可知是苏联模式;第(2)问注意其中涉及人物“罗斯福”可知考查罗斯福新政。在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本质来回答即可;第(3)问结合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回答。

44.【答案】

(1)特点:出口以工业制造品为主,进口以原材料与食品为主。

背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拥有强大的贸易竞争优势;工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目的:打开国际市场,掠夺廉价原料。

(2)相同点:强化贸易保护政策;货币贬值以转嫁危机。

影响: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导致各国经济危机近一步加深;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贸易战,加剧了世界经济紧张局势 。

(3)主要特点:增长幅度大,增长速度快

原因:世界贸易自由化体系推动;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战后较长的和平时期等。

(4)问题: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或中国成为欧美反倾销调查的最主要国家)。

原因:中国经济发展快速,竞争力日益增强;欧美国家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外贸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

建议:充分利用世贸规则为自己争取公平待遇;坚定不移地走发展自主创新之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以增强商品竞争力;开发国内市场以摆脱过于依赖外需的现状;努力争取到国际经济秩序的话语权等。

【解析】 第(1)问由示意图可知,1854—1856年英国出口以工业制造品为主,进口以原材料与食品为主。此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结合此时英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回答“历史背景和目的”。第(2)问材料信息反映了各国纷纷抬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实行货币贬值以应对危机。回忆教材知识回答“影响”。 第(3)问材料信息反映了世界贸易总额的增长。回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等推动回答“原因”。 第(4)问由“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可知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结合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对西方国家的冲击,欧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等知识回答“原因”。结合时政知识及相关学科回答“建议”。

45.【答案】(1)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抗为核心的两极格局;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组成了以英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加强了西欧的控制。

(2)核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内容:欧洲联合必须以法国和德国的和解为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主权国家是实现欧洲联合的基础;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使欧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欧洲。

(3)趋势: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单一的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双重性组织发展。变化: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第(1)问从二战后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等方面归纳欧洲地位的变化。第(2)问依据材料归纳戴高乐的观点,从材料关键信息概括其主要内容。第(3)问从经济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等角度归纳其趋势;变化从欧盟成立时的国际政治格局背景角度说明。

46.【答案】(1)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便利了列强进一步向中国资本输出,客观上瓦解中国自然经济;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掀起挽救民族危亡运动等。

问题:清政府和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投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外交思想:民间先行,贸易先行,以民促官。

影响:促进了中日民间友好往来与经贸交流,为后来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不正常状态:二战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美国 ,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

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 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影响”要抓住关键信息“甲午之役,丧师割地,东亚霸权拱手以让诸日本”来归纳;第二小问“问题”要抓住关键信息“吾国对日关系之痛史,宜镌骨铭心”“ 甲午之役”来归纳。 “甲午之役”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可以从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客观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从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及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角度来思考。

第(2)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与解答此问有关的关键信息是“民间的频繁往来并且达成协议”“两国关系大大地发展”“友好与贸易”“推动日中关系前进”。关联知识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相关的教材知识是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背景及结果,解答第一小问要联系二战后中日之间的关系;第二小问要联系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47.【答案】(1)佛教广建寺塔,骗取百姓钱财;僧人不孝敬父母,国法难容;佛教来自西域,与中国正教风俗不同;大量人口投入佛门,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与寺院争夺兵员和土地控制权的需要。

(2)增加了政府控制的的人;减轻了民众的赋役负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北周军事实力,为灭北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佛教文化、艺术遭到严重损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信息的提炼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一引文内容进行逐条的整理回答。“佛经广吸崇建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说明浪费较多;“父母恩重沙门不敬”说明不孝;“佛生西域寄传东夏,.......既非正教所以废之”说明是外来传入;“縻费公私岁以巨万”说明影响政府收和;“兵于僧众之间”说明占用人。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三中“皆复军民,还归编户”“强国富民之上策”“租调年增,失师日盛”“国安民东”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要注意也产竹了破坏文化艺术交流等消极影响。48.【答案】(1)民盟成立时将民族振兴的希望寄予国民党;制高点结束前夕,民盟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反对法西斯统治;解放战争中后期拥护共产党,反对国民党。

(2)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卖国本质日益暴露;共产党的国量日益壮大;民盟觉悟日益提高。

【解析】(1)问材料分析题,考察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民盟对国民党态度的变化材料分了三个阶段;成立时“挽回大局,仍不能不指望执政之国民党”到制高点胜利前夕主张建立民主政府到解决放战争中“本盟今后要与他们携手合作.......彻底消灭独裁志国的国民党反动派集团!,”即拥护共产党,反对国民党;

(2)问民盟政治立场的转变和国民党的卖国独裁、共产党顺应民心相关。

49.【答案】

(1)中立政策。由于当时美国采取中立政策,交战双方都希望得到美国的支持。

(2)交战双方是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美国本土远离欧洲战场,避免遭到战争的破坏;交战双方都曾展开宣传战为自己的战争行为辩护。

【解析】问结合材料“欧洲战争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恶劣......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概括出中立政策;

(1)问考察学生撮有效信息能力,对材料分层概括。

50.【答案】

(1)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提出社会改革方案,探索救国之路。

(2)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日本明治维新成就;西学的进一步传播和影响;郑观应在洋务运动中对西方社会的了解日益深入。

【解析】

(1)要求对材料一的信息进行分析概括,要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即“据材料一概括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的主要历史活动”,只概括80年代活动即可,不必涉及其他年代和背景影响等内容。1882年任轮船招商局和办即是参加洋务运动。

(2)首先明确郑观应经取向的变化,即从参加洋务运动,学习器物,到90年代中期出版《盛世危言》,主张社会改造,探索救国之路。然后,依据这个经世取向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多角度其变化的原因。可从民族危机、日本明治维治纵新成功的刺激、西学传播的影响、个人经历和实践的影响等角度来概括。

相关推荐

上海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演练

2014年上海高三历史二模试卷(附答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