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生物 > 高考生物试题

高考生物选择题精选答案及解析

编辑:sx_mengxiang

2014-05-20

1 题型特点

选择题是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构成的,题干多数采用文字表述,备选项也多以文字、数字的形式进行表达。近年来,新的高考模式大大加强了对能力方面的考查。因此,在选择题的题干和备选项的表述方式上,也就出现了不少新的形式,如图表式、图形式和曲线式等。

在近几年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选择题都属于单项选择,按4选1作答。题干往往是一句问话或者一个不完全的陈述句(或者其它图式),有4个备选项。备选项可以是4个单一的,也可以是给定条件下的4个组合,组合方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

选择判断型试题着重考查考生在“再认”水平上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又考查考生在智力品质方面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求解选择题的过程中,首先是建立在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的正确理解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题干,找出关键词;推敲4个备选项的含义及其与题干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行准确无误地答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排除法(即逐项甄别、淘汰、筛选)和直选法(即立足对试题所考查内容的熟练程度,一目了然)等。此外,依靠直觉意识求解得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解题技巧。因为直觉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猜测和洞察力等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功能,也是灵感思维所需要的。相信直觉,可以明显地减少解题过程中因犹豫不决、琢磨不定而出现的丢分。

在多年的高考复习教学中,笔者通过对不同层次的测试过程和结果分析表明,对中等水平的考生来说,在具备一定基本功的基础上,靠直觉意识得分显得十分重要。

2 例题解析

【例题1】 (1991年高考生物全国题第10题)下图表示用云母片(具不透水性)插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部分,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

B.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C.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D.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解析】 高中生物学课本着重以温特的燕麦实验研究为依据,概述了植物生长素理论的基本要点:生长素主要在植物体内的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产生,其分布也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在单侧光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等。

该题以上述知识点为基础,通过设计新的情景实验,考查考生应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能否灵活分析各种实验条件,分辨相应的实验结果。这种能力要求在近几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得到了升华和发展,如2001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题25(2),仍然是同一个素材,则改成考查考生评价实验方案,并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的能力。

分析该题的三种实验处理可以得知:甲图表示胚芽鞘尖端被云母片纵向插入,分离成互不相通的两部分,当右侧照光时,由于不透水性的云母片的阻挡,生长素在尖端下部的向光侧和背光侧不会出现分布不均的情况,所以甲不会向光弯曲。

乙图表示胚芽鞘尖端下端被云母片横截为互不相通的上下两部分,左侧照光使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尖端下部得不到生长素,所以乙的生长受阻,也就谈不上向左弯曲。

丙图表示胚芽鞘尖下端右侧被云母片横截了一半,从顶部照光,这样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会从右侧向下运输,只能从左侧向下运输,致使尖端下部左侧生长素分布比右侧多,因此左侧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右侧弯曲生长。

【答案】 D

【例题2】 (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津晋题第1题)植物叶片从幼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A. 有机物输出也输入,矿质元素只输入

B. 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只输入

C. 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输入也输出

D. 有机物与矿质元素都既输入,又输出

【解析】抓住“叶片从幼到老”的关键语句,明确在叶片生长的全过程中,组成叶片的所有物质(括各种有机物和矿质元素以及水)在不断地自我更新,既有物质输入,又有物质输出。然后逐项分析4个选项。

在植物生活过程中,钾、氮、镁、磷等矿质元素具有“再度利用”(从老叶转移到幼叶)的特点,因此矿质元素可输入也可输出,这样A项和B项便被排除。

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类、酶类以及植物激素等。在幼叶时期,就叶片生活所需要的糖类等有机物来说,既有该幼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也有邻近的成熟叶片输送来的;对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时期,幼叶所需的有机物还有来自子叶或胚乳所储存的;而开花结实期,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要不断输送到正在形成的种子和果实中储存;植物激素在叶片内也有一个转移的问题。因此,C项也是不正确的叙述。

【答案】 D

【例题3】 (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浙江题第4题)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的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 DdRR,1/16               B. DdRr,1/16

C. ddRR,1/16和ddRr,1/8       D. DDrr,1/16和DdRR,1/8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孟德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其具体内容涉及到杂交、自交、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遗传学术语和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且基因传递给子代的性状表现又是通过发育的过程来实现的,因此本题还考查了对减数分裂的特征以及遗传现象与生殖发育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同时,本题还突出了对考生推理、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由于该题研究的两对性状是独立遗传的,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可直接用分离律求解。即先把两对相对性状(高秆和矮秆、抗稻瘟病和易感稻瘟病)拆开进行逐对分析,再恰当地加以组合。

其解题的简要思路是:根据题中给出的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和亲代的表现型,可确定亲代的基因型为DDRR和ddrr;由亲代杂交得到F1,基因型为DdRr;将F1自交得F2。因抗病是显性性状,基因型可以是纯合子(RR),也可以是杂合子(Rr);矮秆(抗倒伏)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一定是纯合子(dd)。在F2中,RR出现的比例为1/4,Rr出现的比例为1/2;dd出现的比例为1/4。故本题所求的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ddRR, 1/16(1/4dd×1/4RR);

ddRr,1/8(1/4dd×1/2Rr)。

【答案】 C

【例题4】 (2002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题第5题)自然界生物种内及种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 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 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 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 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消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类型的认识。生物在种内关系上,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的现象在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中比较明显,集群生活有利于它们获取食物,也有利于它们防御敌害。但是,同种个体又由于食物、栖息地、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限制,而会发生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的结果,使得强壮的个体保留下来,从而维持了物种的延续。生物在种间关系上,也有互助型(如互利共生)和斗争型(如寄生、竞争、捕食等)两大类型。在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一种最为常见的复杂关系,它们是相互适应的,从而使得具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能够长期保留下来。如果捕食者将猎物全部捕食掉,则捕食者自己也将会饿死。

在本题所给出的4个选项中,B和C选项分别属于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A选项是捕食关系的正确叙述,D选项则是捕食关系的错误叙述。

【答案】 D

【例题5】 (2000年高考生物广东题第4题)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体

C.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D.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解析】 免疫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考点,近年在各种类型的高考试题中都紧密结合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知识而设问,如2001年高考理科综合津晋题第5题、2002年高考理科综合津晋题第5题以及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津晋题第5题等。

本题着重考查免疫的基本概念。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题中已明确交代,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A

3  专项训练

1) 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C6H12O6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A. 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 抑制Ca2+载体的活动?

C. 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D. 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

2) 下面是种子萌发并长成幼苗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代谢变化曲线图。其中哪一组是正确的?

A.1和2                         B.3和4

C.1、2和3                      D.1、3和4

3) 下面有关人体代谢生理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都有CO2 和H2O

B. 在唾液的形成和分泌过程中,都要消耗ATP

C. 剧烈运动刚结束时进行血液检查,可测得血液pH明显增大

D. 在严寒的冬季,人体血液中的甲状腺素含量比夏季相对高一些

4) 烧伤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使血钾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A.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减少

B. 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增加

C.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D. 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减少

5) 对植物细胞进行下列哪一项实验处理后,细胞仍维持生活状态?

A. 将切取的洋葱根尖放入HCl的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中解离

B. 将撕取的洋葱表皮置入蔗糖的质量浓度为0.5g/mL的溶液中

C. 将新鲜的黑藻小叶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D. 将新鲜的绿色叶片放入盛有丙酮的研钵中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

6) 可望在临床医学上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生物导弹”是指

A. 经细胞融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

B. 经筛选培养出的单克隆抗体

C. 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D. 连接有抗癌药物的单克隆抗体

7) 植物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下图表示某种植物4枚雌蕊的子房生长发育的曲线,其中甲、乙两枚雌蕊已经受粉,丙、丁两枚雌蕊没有受粉,但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分析图中曲线的变化,哪一枚雌蕊的子房可发育成无籽果实?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 科学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二倍体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离体培养,最终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新植株(见右图)。关于这一科学事实,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A. 培育成的新植株是单倍体植株

B. 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C. 细胞数目的增多是通过有丝分裂

D. 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9) 下面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已知A=T、G=C,则=1

B.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能发生

C. 基因型为Yyrr和YyRr的两株植物杂交,其后代可出现2种新的基因型

D. 在不发生基因突变情况下,双亲表现型正常,可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

10) 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sen/31776.htm

1 题型特点

选择题是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构成的,题干多数采用文字表述,备选项也多以文字、数字的形式进行表达。近年来,新的高考模式大大加强了对能力方面的考查。因此,在选择题的题干和备选项的表述方式上,也就出现了不少新的形式,如图表式、图形式和曲线式等。

在近几年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选择题都属于单项选择,按4选1作答。题干往往是一句问话或者一个不完全的陈述句(或者其它图式),有4个备选项。备选项可以是4个单一的,也可以是给定条件下的4个组合,组合方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

选择判断型试题着重考查考生在“再认”水平上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又考查考生在智力品质方面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求解选择题的过程中,首先是建立在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的正确理解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题干,找出关键词;推敲4个备选项的含义及其与题干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行准确无误地答题。常用的解题方法有排除法(即逐项甄别、淘汰、筛选)和直选法(即立足对试题所考查内容的熟练程度,一目了然)等。此外,依靠直觉意识求解得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解题技巧。因为直觉是人们头脑中的想象、猜测和洞察力等非逻辑思维的一种功能,也是灵感思维所需要的。相信直觉,可以明显地减少解题过程中因犹豫不决、琢磨不定而出现的丢分。

在多年的高考复习教学中,笔者通过对不同层次的测试过程和结果分析表明,对中等水平的考生来说,在具备一定基本功的基础上,靠直觉意识得分显得十分重要。

2 例题解析

【例题1】 (1991年高考生物全国题第10题)下图表示用云母片(具不透水性)插入燕麦胚芽鞘的尖端部分,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

B.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C.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D.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解析】 高中生物学课本着重以温特的燕麦实验研究为依据,概述了植物生长素理论的基本要点:生长素主要在植物体内的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产生,其分布也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下端运输;在单侧光刺激下,植物表现出向光性运动等。

该题以上述知识点为基础,通过设计新的情景实验,考查考生应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能否灵活分析各种实验条件,分辨相应的实验结果。这种能力要求在近几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得到了升华和发展,如2001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题25(2),仍然是同一个素材,则改成考查考生评价实验方案,并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的能力。

分析该题的三种实验处理可以得知:甲图表示胚芽鞘尖端被云母片纵向插入,分离成互不相通的两部分,当右侧照光时,由于不透水性的云母片的阻挡,生长素在尖端下部的向光侧和背光侧不会出现分布不均的情况,所以甲不会向光弯曲。

乙图表示胚芽鞘尖端下端被云母片横截为互不相通的上下两部分,左侧照光使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尖端下部得不到生长素,所以乙的生长受阻,也就谈不上向左弯曲。

丙图表示胚芽鞘尖下端右侧被云母片横截了一半,从顶部照光,这样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会从右侧向下运输,只能从左侧向下运输,致使尖端下部左侧生长素分布比右侧多,因此左侧生长快使胚芽鞘向右侧弯曲生长。

【答案】 D

【例题2】 (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津晋题第1题)植物叶片从幼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A. 有机物输出也输入,矿质元素只输入

B. 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只输入

C. 有机物只输出,矿质元素输入也输出

D. 有机物与矿质元素都既输入,又输出

【解析】抓住“叶片从幼到老”的关键语句,明确在叶片生长的全过程中,组成叶片的所有物质(括各种有机物和矿质元素以及水)在不断地自我更新,既有物质输入,又有物质输出。然后逐项分析4个选项。

在植物生活过程中,钾、氮、镁、磷等矿质元素具有“再度利用”(从老叶转移到幼叶)的特点,因此矿质元素可输入也可输出,这样A项和B项便被排除。

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类、酶类以及植物激素等。在幼叶时期,就叶片生活所需要的糖类等有机物来说,既有该幼叶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也有邻近的成熟叶片输送来的;对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时期,幼叶所需的有机物还有来自子叶或胚乳所储存的;而开花结实期,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要不断输送到正在形成的种子和果实中储存;植物激素在叶片内也有一个转移的问题。因此,C项也是不正确的叙述。

【答案】 D

【例题3】 (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浙江题第4题)假如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的矮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代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的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A. DdRR,1/16               B. DdRr,1/16

C. ddRR,1/16和ddRr,1/8       D. DDrr,1/16和DdRR,1/8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孟德尔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其具体内容涉及到杂交、自交、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遗传学术语和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且基因传递给子代的性状表现又是通过发育的过程来实现的,因此本题还考查了对减数分裂的特征以及遗传现象与生殖发育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同时,本题还突出了对考生推理、判断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由于该题研究的两对性状是独立遗传的,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可直接用分离律求解。即先把两对相对性状(高秆和矮秆、抗稻瘟病和易感稻瘟病)拆开进行逐对分析,再恰当地加以组合。

其解题的简要思路是:根据题中给出的相对性状的显隐关系和亲代的表现型,可确定亲代的基因型为DDRR和ddrr;由亲代杂交得到F1,基因型为DdRr;将F1自交得F2。因抗病是显性性状,基因型可以是纯合子(RR),也可以是杂合子(Rr);矮秆(抗倒伏)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一定是纯合子(dd)。在F2中,RR出现的比例为1/4,Rr出现的比例为1/2;dd出现的比例为1/4。故本题所求的既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ddRR, 1/16(1/4dd×1/4RR);

ddRr,1/8(1/4dd×1/2Rr)。

【答案】 C

【例题4】 (2002年高考理科综合全国题第5题)自然界生物种内及种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下述观点不正确的是

A. 林鸽群较大时被苍鹰捕食的几率降低

B. 鲈鱼有时捕食鲈鱼的幼鱼,这有利于鲈鱼种的维持

C. 自然界中的猴群经过争斗建立了优劣等级制度,并依次占据资源,这对种的保持是有利的

D. 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对一个种有利,但会使另一个消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各种类型的认识。生物在种内关系上,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的现象在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中比较明显,集群生活有利于它们获取食物,也有利于它们防御敌害。但是,同种个体又由于食物、栖息地、寻找配偶或其它生活条件的限制,而会发生种内斗争。种内斗争的结果,使得强壮的个体保留下来,从而维持了物种的延续。生物在种间关系上,也有互助型(如互利共生)和斗争型(如寄生、竞争、捕食等)两大类型。在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生态系统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一种最为常见的复杂关系,它们是相互适应的,从而使得具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能够长期保留下来。如果捕食者将猎物全部捕食掉,则捕食者自己也将会饿死。

在本题所给出的4个选项中,B和C选项分别属于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A选项是捕食关系的正确叙述,D选项则是捕食关系的错误叙述。

【答案】 D

【例题5】 (2000年高考生物广东题第4题)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须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体

C.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D.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解析】 免疫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考点,近年在各种类型的高考试题中都紧密结合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知识而设问,如2001年高考理科综合津晋题第5题、2002年高考理科综合津晋题第5题以及2003年高考理科综合津晋题第5题等。

本题着重考查免疫的基本概念。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题中已明确交代,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 A

3  专项训练

1) 若对离体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可使心肌细胞对Ca2+吸收量明显减少,而对K+、C6H12O6吸收则不受影响。这种毒素的作用是?

A. 抑制呼吸酶的活性         B. 抑制Ca2+载体的活动?

C. 改变了细胞膜的结构     D. 改变了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

2) 下面是种子萌发并长成幼苗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代谢变化曲线图。其中哪一组是正确的?

A.1和2                         B.3和4

C.1、2和3                      D.1、3和4

3) 下面有关人体代谢生理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终产物都有CO2 和H2O

B. 在唾液的形成和分泌过程中,都要消耗ATP

C. 剧烈运动刚结束时进行血液检查,可测得血液pH明显增大

D. 在严寒的冬季,人体血液中的甲状腺素含量比夏季相对高一些

4) 烧伤病人由于严重脱水,使血钾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

A.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减少

B. 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增加

C. 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

D. 抗利尿激素浓度减少,醛固酮浓度减少

5) 对植物细胞进行下列哪一项实验处理后,细胞仍维持生活状态?

A. 将切取的洋葱根尖放入HCl的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中解离

B. 将撕取的洋葱表皮置入蔗糖的质量浓度为0.5g/mL的溶液中

C. 将新鲜的黑藻小叶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D. 将新鲜的绿色叶片放入盛有丙酮的研钵中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

6) 可望在临床医学上有重要药用价值的“生物导弹”是指

A. 经细胞融合得到的杂交瘤细胞

B. 经筛选培养出的单克隆抗体

C. 能产生特定抗体的B淋巴细胞

D. 连接有抗癌药物的单克隆抗体

7) 植物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下图表示某种植物4枚雌蕊的子房生长发育的曲线,其中甲、乙两枚雌蕊已经受粉,丙、丁两枚雌蕊没有受粉,但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分析图中曲线的变化,哪一枚雌蕊的子房可发育成无籽果实?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8) 科学家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二倍体胡萝卜韧皮部的一些细胞进行离体培养,最终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新植株(见右图)。关于这一科学事实,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

A. 培育成的新植株是单倍体植株

B. 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C. 细胞数目的增多是通过有丝分裂

D. 证明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9) 下面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已知A=T、G=C,则=1

B.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能发生

C. 基因型为Yyrr和YyRr的两株植物杂交,其后代可出现2种新的基因型

D. 在不发生基因突变情况下,双亲表现型正常,可生出患红绿色盲的女儿

10) 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生物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sen/31776.htm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