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院校库 >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发公开信与硕士新生断绝关系 符合规定吗?

编辑:

2015-09-23

网友争议:

学生到底有没有错

据报道,此事在网上发酵之后,有网络媒体曾就此事发起的网络调查显示,超过47%的网友支持老师决断关系,28%的网友支持学生。

而律师吴法天的一篇博文《吾爱老师,吾更爱真理!》,更是力顶孙家洲老师。吴法天认为,郝同学显然是有错误的,不该对前辈不敬,不该背后议论人非。但认为他最大的错误是没有在朋友圈屏蔽导师。

在这篇博文里,他还借用自己在人大读博期间,与导师何家弘就论文写作一例,表达了对此事的观点。“学术的进步,只有在学习和批判前人的基础上,才能不断进步。如果只有附和,没有异议,学术就是一潭死水。当然,批评也有批评的规范,不能是无端的人身攻击。最起码的一条,学生要尊重老师。”

专栏作家曾颖则站到学生郝相赫这一边。他认为郝相赫是“新一代个性学生”。他们的 “ 狂” 之中,既含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也有少不更事的轻狂,但同时,更有作为新来者急于改变某些现状的拳拳之心。即便学生真有问题,也应该以教育和教化为主,而非尖锐的掐灭方式。 除此,他甚至发问,新一代个性学生来了,老师们,准备好了吗?

最新进展:

人大或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22日上午,导师孙家洲教授告诉记者,看到学生言辞恳切的道歉信后,熬夜写了另一份回应,但目前学院领导不同意发表。是否坚持解除师生关系?他表示,已向学院报告,暂不便对外公开讲。

孙家洲称,此前学生在朋友圈的发言并非学术讨论,而是谩骂,在他劝导的过程中,其谩骂上升到一个新层次,为此才发出断绝师生关系声明。但声明仅限于局部私人朋友,他不想扩大事态,当前舆论对师生双方不利,希望公众给予宽容与关爱。

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与学生断绝关系的事件仍在网上引发各方讨论,人大历史系学生科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将与教授沟通,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上述人大历史系学生科老师表示,这是学生不注意表达方式的结果,但学生已就自己的行为道歉了。

该老师透露,院系打算等孙老师出差回校后,与其沟通下,希望其再给该学生一次机会。她还补充,郝相赫目前一切正常。但因学业紧张,学生不希望被媒体的采访打扰。

对话导师孙家洲

记者:您的学生昨晚又发了道歉信,您还坚持断绝师生关系吗?

孙家洲:他写的道歉信中说出了原来做错的几方面之后,我也把情况跟领导汇报,我也有我的想法。我昨天晚上熬了一个夜,写回应的信,但领导是不同意发的。

我认为,他有一个道歉的态度,这比他以前的态度要好得多,这是一个良好的转变。

记者:您对学生此前朋友圈的言论怎么看?

孙家洲:如果学生发表的是学术讨论,不满学者的观点,提出批评,这种事在大学里面,老师谁也不会压着他,但他这不是学术讨论而是谩骂。

记者:公众也对您学生的言论有所议论。

孙家洲:最开始我发现他攻击别人,我还去劝说,劝说过程中他又发朋友圈,把贬低别人的程度提高了一个层次,我作为导师应该表态。

记者:您昨天跟我说断绝师生的“公开信”是发在朋友圈,后被人公开到网上的?

孙家洲:网络上之前热炒的这封公开信,并不是我提供给网络的。这封公开信本来是在我们私人的微信朋友圈,是一封告学界和弟子信,我们公开是有一个范围的,我并不想把它公开在社会上。我们的朋友圈,本来是一个私人、微信的范围,是一个很小的范围。我不希望公众去关注这件事,而要注重更深刻的东西。

记者:发“公开信”之后呢?

孙家洲:这本是一个纯粹学术的事,结果变成大众话题,被大家娱乐一番。这样对我们各方面都不好,对这个学生、这个年轻人一定是不利的,我们希望公众给与宽容关爱。舆论霸权时代,舆论绑架人太可怕。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