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模拟题

2012届河南省豫东六校联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编辑:

2012-05-02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凌虚台记

宋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日:“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日:“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佘,退而为之记。

——《古文观止》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丽:美丽。

B.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特:只。

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 寻:寻找。

D.公曰:“是宜名凌虚。” 名:名字,名称。

5.下列关于凌虚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一部分点明修凌虚台的原因,在这个地点能登高眺远,“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这是凌虚台得名的原因。

C.凌虚台的修筑是先用挖水池出来的土筑成高台,然后在台上修筑有高高飞檐的房屋,以便登高远眺。

D.凌虚台上可以眺望到的秦汉隋唐建筑已经荡然无存,成荒草野田,引起了苏轼的感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从记叙凌虚台入手,娓娓而谈,引人入胜,接着抒发议论,发出“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感叹。

B.苏轼看似在记凌虚台,实则提醒太守物极必反的道理,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

C.苏轼借着小小的亭台而感怀古今以小见大,抒发了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的感慨,有很深的人生哲理。

D.文章结尾处写道“盖世有是恃者”,但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西,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7.翻译。(10分)

(1)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分)

(2)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代诗歌,完成8-9题。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8.这首诗中诗人提到了他在很多诗中提到的千古名文,这篇文章是()写的《》。

请你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夜半挑灯更细看”细看的这篇名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

9.仔细品读这首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复杂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句1分)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2)子曰:质胜文则野,,,然后君子。《论语》

(3)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4),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