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语文模拟题

2012年盐城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编辑:

2012-05-02

14.下列关于阅读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读书卡片的内容可以有两种记录方式。其中,提要式卡片就是把原文照样抄录。

B.对照和比较的角度、内容、方法,因文章作品的不同而多种多样。

C.写心得总要有明确的观点、看法或鲜明的感情倾向。

D.辨析和品味并不是面面俱到的条分缕析。

15.下列各项对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西部》的作者朱增泉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表达了对于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意义的认识的。

B.《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序组织起来,中间穿插了对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势的分析说明。文章既有生动具体的记叙和描写,有冷峻深刻的说明和议论,还有愤怒难遏的感情抒发。

C.《雷雨》和《哈姆莱特》都是三幕悲剧,前者讲述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后者讲述了英国一个古老的宫廷故事。

D.《废墟》从古代建筑的遗址圆明园写起,联想到了中国和世界的其他著名的遗址,赋予废墟历史意义和文化色彩,从而提醒人们正确对待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冷静反思昔日的荣耀和耻辱,从而以更坚实的脚步走向未来。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共三大题,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一)

操问众将曰:“昨日输了一阵,挫动锐气;今又被他深窥吾寨。吾当作何计破之?”言未毕,忽帐下一人出曰:“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大喜,视之,乃九江人,姓蒋,名干,字子翼,现为帐下幕宾。操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操问:“要将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干葛巾布袍,驾一只小舟,径到周瑜寨中,命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众皆应命而去。

瑜整衣冠,引从者数百,皆锦衣花帽,前后簇拥而出。蒋干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瑜拜迎之。干曰:“公瑾别来无恙!”瑜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耶?”干愕然曰:“吾久别足下,特来叙旧,奈何疑我作说客也?”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干曰:“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遂同入帐。

——罗贯中《群英会蒋干中计》

16.对选文划线句中的“笑”、“言”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闻干至”而笑,是看透了蒋干来意的自得之情和来得正和他意的喜悦之情的流露。

B.这里的“笑”是根本,“言”是外露。

C.周瑜事先并不知道蒋干要来,却能“言”出如此如此,可见周瑜的韬略。

D.“笑”为情态描写,“言”为语言描写。

17.下列对选文“如此如此”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如此如此”包括下文众将官迎接、大会群英。

B.“如此如此”包括下文显示实力、制作伪书、安排江北来人。

C.“如此如此”包括三江口之战、放窃书的蒋干出营等。

D.“如此如此”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18.选文中描写了蒋干与周瑜的穿着及从人,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何作用? 下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形成对比,映衬出蒋干的愚蠢与盲目自信。

B.主要起到气氛烘托的作用。

C.形成对比,映衬出周瑜的勇敢善战。

D.暗示曹操的轻敌。

19.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以蒋干的自作聪明衬托周瑜的足智多谋、自信倜傥。

B.全文依次通过蒋干造访、周瑜佯醉、群英宴饮、蒋干盗书、曹操斩将等情节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C.选文中周瑜的“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一句属于外交辞令,以守为攻,震慑对方。

D.本文是《三国演义》中描写赤壁之战的一个精彩片断。

(二)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梁衡《把栏杆拍遍》

20.下列不属于对“这股能量”的阐释的一项是

A.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

B.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

C.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D.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21.下列对选文中划线句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因历史与社会的原因成不了爱国志士、民族英雄。

B.他因“时代的运动”却成了一位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

C.这句话主要突出了辛弃疾的韧性。

D.虽然他最终成了一位诗人,但在历史上同样功不可没。

22.对选文中“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中的“拍栏杆”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

B.表现了辛弃疾渴望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

C.表现了辛弃疾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D.表现了辛弃疾浓烈的思乡之情。

2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揭示了辛弃疾怎样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

B.作者善于引申、联想,把读过的辛词中的一些重要篇什和相关史料结合起来加以演绎,力图形象化地再现历史的生动面貌。

C.从文中我们看到了辛弃疾这位词人坎坷不平的心路历程,甚至感同身受般地体验到了他的激情、他的忧愤、他的悲凉和他的寂寞。

D.辛弃疾的词与他人的词不同之处是由他生活的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他本人的追求所决定的。

(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说: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⑶。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其中许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们对于研究今天的中国和昨天的中国一概无兴趣,只把兴趣放在脱离实际的空洞的“理论”研究上。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24.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A.夸张 对比 排比 借代 层递

B.对偶 排比 引用 对比 借代

C.对偶 排比 比喻 对比 借代

D.引用 对比 对偶 排比 层递

25.这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引证和对比论证 B.喻证和对比论证

C.引证和例证 D.喻证和例证

26.“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

A.理论脱离实际 B.研究空洞的理论

C.做事凭主观,忽视客观事物的存在 D.以感想当政策

27.文中,毛泽东引用明代解缙的那副对子,其主要目的在于

A.批评那种没有科学态度的人 B.批评那种没有党性的人

C.讽刺那种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 D.讽刺主观主义者徒有虚名,并无实学

三、文言文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2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同舍生皆被绮绣

B.以乘韦先 沛公之参乘

C.为吾子之将行也 于人为可讥

D.水石相搏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2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大行不顾细谨

B.独其为文犹可识 汝识之乎

C.卮酒安足辞 今者出,未辞也

D.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金就砺则利

30.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思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徐而察之(连词,表修饰) B.公屡促之(代词,代王翺)

C.不出,火且尽(副词,马上) D.为其不可得而法(介词)

2012年高考时事政治热点:4月国内时事政治

高考试题出题真相揭秘

2012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作文题(最新编辑)

2012年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理综试题

2012高考志愿填报:适合文科考生报考的专业  

更多内容进入:

src="http://qh.offcn.com/dl/2011/0922/20110922090931709.gif"威廉希尔app 高考试频道  

src="http://qh.offcn.com/dl/2011/0922/20110922090931709.gif"2012年高考在线模拟考试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