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模拟题

高考前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编辑:

2016-06-06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41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必考题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票号的创办、发展、衰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金融发展的历史。日升昌总号在咸丰十年(1860)十二月十八日给汉口分号的信中写道:“昨接成重两处来信,军务甚是紧急,成都左近四面贼匪扰乱不堪,兼之省城勒逼捐输(指政府因财政拮据,巧立“捐输、报效”等名目向商人搜刮钱财),以滞生意之家,实难存站。……即着成伙速归重号,暂行躲避。”

曾任票号经理的李宏龄说:“乃自甲午、庚子以后(票号)不惟倒欠累累,即官商各界生意亦日见萧疏。推其原故,固由于市场空虚,亦实以户部及各省银行次第成立夺我利权,而各国银行复接踵而至,出全力以与我竞争。”

——摘编自张正明、邓泉《平遥票号商》

材料二  证券化技术最早出现在1262年的威尼斯。那时,意大利的城邦国家由于战争的开支不断上升,而王权又受到公民一定的约束,不能随意向老百姓加税,必须拿未来的政府税收做抵押向民间借债。为保证债券的信用,必然要求对王权进行约束,这又促进了民权与法制的发展。Ks5u

随着中世纪后期西欧商业的快速发展,跨地区的贸易上升极快,催生了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商业信用票据的出现。在殖民扩张活动中,英国的冒险家为解决资金问题和分散风险,通过民间参股融资的方式,建立起“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并发展起了股票市场。这不仅保证商人有其独立经营海洋贸易的空间,也为英国后来的工业革命做好了公司组织形式上的准备。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海洋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势力格局,新兴的富有商人成为17世纪进一步制度变革的主力军。

——摘编自陈志武著《金融的逻辑》

材料三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意味着国际货币金融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动荡不安局面的终结和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形成,是美国和英国逐鹿国际经济舞台的结果。《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也标志着战后以美国霸权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洪国起、董国辉《人权•主权•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材料四  表面看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是美元的灾难,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是美国全球霸权衰落的象征。其实相反,美元从此获得了黄金的生命,而不是和黄金共享生命……美国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全球美元经济独裁……美国购买全世界的资源仅需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一张纸(美元)。

——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

(1)根据材料一,概括票号衰败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融制度创新对西方发展的影响。(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演变及其原因。(6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死而不僵”的原因。(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险阻迭起,前路漫漫?国内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看法,立论各不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的延误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摘编自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评论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的原因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选考题

地理部分: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历史部分: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

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及理由。(8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7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47年 3月12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

材料二 尼克松说美国不再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在涉及其他形式的侵略场合,我们将根据条约的义务,在被要求时提供军事、经济的援助。但我们指望遭受威胁的国家承担为本身防务提供人员的主要责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

材料三  美国总统卡特1981年1月在国情咨文中提出:“外部势力攫取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企图,都将被看作是对美国根本利益的进攻。对于这种进攻,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击退。” Ks5u

——《战后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的对外政策有何变化。(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6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臣源曰:恭读平定三逆方略,而知期战胜于朝庙者数端:一则不蹈汉诛晁错之辙,归咎于首议撤藩之人;二则不重达赖喇嘛裂土罢兵苟且息事之请,力申天讨;三则不宽王贝勒老帅养寇之罪,罚先行于亲贵;四则论录绿旗诸将等,以从古汉人叛乱,至用汉兵剿平,岂有满兵助战?故一时张勇、赵良栋、王进宝,孙克让奋于陕……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

材料二 康熙大帝是一个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略。然而,他最终却没能跨越封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条冷落的帝国黄昏。

——摘编自王龙《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锋的十字路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成功平定三藩之乱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的原因。(9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