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模拟题

高考历史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编辑:

2016-05-14

14.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

A.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      D.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

15.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A. 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 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了

C. 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D. 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16.《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五年内在湘、鄂、赣区域由政府投资2.7亿余元,建设包括钢铁、煤矿、电冶等12项、30余个大型厂矿……五年后(民国三十年)钢、铁、铜等类产品应满足全国一半以上的需求,特别加大对该地区煤矿的勘探工作……对我国特产而世界急需的钨、锑、锡等,由中央统制对外贸易。”从材料可见

A.政府正在为抗日展开经济备战        B.政府工作重心已转向经济建设

C.大危机给中国提供了发展机遇        D.中共已完全丢失了南方根据地

17.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18.右图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图中对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横批:兴无灭资”。这说明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存在障碍

B.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

C.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D.“文革”期间仍存在个体私营

19.“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曾经遭受过,而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当时的讲话强调

A.高瞻远瞩、求同存异                B.反殖反霸,互相支持

C.理解尊重、消除分歧                D.和平共处、避免猜疑

20.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21.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

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22.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建立        B.表明国际关系的内容日趋多样化

C.反映出各国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D.反映了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

23.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在2010年取得突破,前者同意发达国家向新兴大国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重,使整个发展中国家投票权重升至47.19%;后者确定在2012年前向包括新兴国家等在内的国家转移超过6%的份额。这表明

A.西方仍然主导着布雷顿森林体系      B.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正加速发展

C.新科技革命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     D.新兴经济体正加速改变世界格局

24.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是敬鬼信神祈求长生的昏君;撰《汉书》的班固却对汉武帝赞赏有加,认为他“卓然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司马光则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材料最能说明

A.历史是一种解释                    B.历史可以随意解释

C.历史很难有真相                    D.时代影响历史解释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计52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5.(25分)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部分是:“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材料二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

“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

“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

“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申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  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 ……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 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

材料四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日清战争,是“日本作为欧美流的近代立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帝国的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

日本统治朝鲜对英、美、俄等国都有利。日本吞并韩国作为稳定东亚的政策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对维护日本的安全及其在满洲的权益也有必要。它根据当时的国际关系原则是合法的。当然韩国国内对此有赞成、反对两种意见,部分反对者进行了激烈的抵抗。

日清战争的结果是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原稿

(1)材料一涉及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6分)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10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错误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不少于两条;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5分)

26.(12分)Dragon在西方文化中经常与邪恶相联系,在政治漫画中经常被用来代指中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Dragon身上写:“CHINA ECONOMY”,它尾巴上吊着的公牛身上写着“WALL ST.”

图二  Dragon的肚子上写着“CHINA”。图右的人手里提的皮箱上写着“经济改革”,他大喊:“HEY!SHE´S WITH ME!”“她”显然是图左被堵在门外的美国自由女神。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有关史实,对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以上认识予以评析。

27.此题为选做题,满分10分。要求:请在A、B两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将所选题号标明在答题纸上。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是时(开皇三年583年)山东尚承齐俗,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高颎又以人间课输,虽有定分,年常征纳,除注恒多,长吏肆情,文帐出没,复无定簿,难以推校,乃为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请遍下诸州。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巡人,各随便近,五党三党,共为一团,依样定户上下。旱时百姓承平日久,虽数遭水旱,而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

——《隋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索貌阅”“输籍定样”政策出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大索貌阅”“输籍定样”政策。(9分)

B.【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51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首次提出利用地缘政治关系,用“岛链”围堵中国。它既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内涵,也有封锁海上运输线,用以控制中国国际贸易的物资交流,特别是对石油命脉的控制,如一条看不见的绞索,锁住中国的海域,以达到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安全的目的。

材料二  随着中国海外贸易和海外能源需求的增长,以及海洋权益的现状,中国逐渐感受到岛链对中国国家安全和海洋权益的潜在与现实影响。从地缘战略角度看,两条岛屿带上的1.2万个岛屿,绝大多数岛屿由其他国家控制,只有台湾是中国领土,这种地理特性使我国海区具有半封闭性质,台湾就成为中国通向太平洋的惟一战略出海口。从中国海洋权益和安全威胁看,台湾问题、南海权益问题以及钓鱼岛、海区划界等问题都处于第一岛链内及其附近海域;历史也表明,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有75%是跨越岛链从海上入侵的。另外,在从大陆延伸到第一岛链的海区中,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上图及有关史实,指出杜勒斯提出“岛链”理论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有关史实,分析突破第一、第二“岛链”对中国的意义。(9分)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