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模拟题

湖南张家界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编辑:

2016-05-07

参考答案

1.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推动该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所以答案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

2.B

甲骨文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记载了商朝的历史。

3.B

试题分析: “现在”指的是工业革命以后。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英国推行殖民扩张与进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所谓“商业上的霸权”指的是英国经过200多年的争夺,在18世纪末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工业上的霸权”指的是19世纪6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后,成为“世界工厂”,以商品作为轰击其他国家闭关自守大门的重炮。在工业革命以前,英国通过战争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权,并从事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这些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数量众多的殖民地,也成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正是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才引发了工业革命。所以说,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因此选B.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两次工业革命内容是近年高考考查重点内容,2009年山东、辽宁、宁夏卷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浙江卷用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工业革命的条件、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影响。广东和山东文综卷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2010年的天津卷考查工业革命的结果,江苏卷则考查蒸汽动力的使用。2011年的重庆卷考查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国,全国Ⅰ卷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上海、海南卷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

4.C

贝多芬和拜伦生活在18—19世纪之交,适逢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年代,所以他们的作品中具有强烈的追求民主和反抗封建的革命精神;莫奈和德彪西处在19世纪后半期—20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在全球确立时代,无此精神。

5.D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可以得出A、B两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由此可以看出智者学派忽视道德建设。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6.A

7.A

试题分析:朱元璋设置了四辅官制度,目的在于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其背景在于明朝初年,废除了丞相,原来丞相分担的行政事务急需要解决。故选A。B项说的是明初丞相权力过大;C项说的票拟权是在内阁成立之后;D项未涉及。

考点:明朝废丞相

点评:朱元璋认为相权过重会威胁到皇权的统治,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到明成祖时期,逐渐发展到内阁制度,内阁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掌握了票拟的权力。

8.B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礼仪是用来诱导人心的,音乐是用来调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来统一人的行为的,刑罚是用来防止邪恶行为的。礼仪、音乐、刑罚和政令,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用来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9.A

10.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材料无从体现,A项错误,故排除;由材料“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可知材料强调等级秩序下的合理行事方式,与节俭没有关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强调社会各阶层必须遵守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故C项正确;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故D项错误。

11.A

B取代的是巡警部,C取代的是工部和商部,D的设立作为议院的基础。

12.C

试题分析:宗法制是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等级地位的政治制度。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贵族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C。其它三项说法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纽带

【名师点睛】分封制和宗法制备考时重点关注:①知识角度: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分封对象、内容、影响、及其与宗法制的辩证关系。②史观角度:由于宗法制和分封制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紧密性,可从真切的社会遗存或民间的史料着手,渗透对社会史观的考查。③史料角度:设置新颖史料,达到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关注现实的情感价值观,其史料主要表现在:祭祖类上,如家谱、家族牌匾等。④热点角度:宗法制显著的血缘宗法色彩容易唤起人们追念先祖、心向团圆的内心情感,这有利于家庭的亲睦和社会的和谐,同时对于海峡两岸的统一有深远意义。

13.A

本题借图片为辅助,实际是对屈原身上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感、其诗人的身份、及投汨罗江而死的精神的考查。在屈原的诗歌中代表的是中国古代的浪漫主义风格。④中豪迈的精神气质与屈原不符。

14.C

15.A

柳宗元《封建论》是对分封与郡县两种政治体制的优劣利弊进行深刻的分析与评述的哲学论文。

16.(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或皇权至上)。(2分)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8分)

(2)三省六部制,(1分)关系: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2分)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1分)

(3)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1分)作用: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2分)

(4)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2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从材料一左图中可以看出“皇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基本特征是权力的高度集中。结合材料二“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可以得出其积极作用。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图片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从材料一右图可以看出“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等信息可知,右图所反映的是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之间是相互牵制和监督的关系,其目的分化相权,强化皇权。

(3)本题考查的是军机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军机处的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的军机处设置,其主要作用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可以加强皇权,一是提高了行政效率。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的所体现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二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7.(1)王绾:实行分封制。统一的秦国疆域辽阔,设置王侯能加强对新占领的偏远地区的管理,巩固帝国统治。李斯:实行郡县制。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诸侯割据,威胁中央。(4分)采纳了李斯的主张,推行郡县制。(2分)

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过大威胁中央,以至于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设置刺史,监察地方。(4分)

(2)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遗祸。(2分)派文臣任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管理地方行政、财政、监督事务。(6分)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的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但也导致了北宋王朝的地方衰落、三冗两积的问题。(4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王绾是在坚持原来的分封制,理由是分封制度能够能加强对新占领的偏远地区的管理,而李斯则主张推行郡县制,理由是郡县制度能解决地方诸侯割据,威胁中央的问题。当然秦始皇最终采纳李斯的郡县制度的建议。材料二的图片既有王国又有郡县,所以西汉初年地方实行郡国并存制度。此制度在汉初带来的政治问题是王国问题,汉武帝时期采取了推恩令以及设置监察机构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2)赵普“劝上革去其弊”中的“弊”指唐朝晚期的节度使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遗祸的问题。材料三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措施基本可以直接在材料中找到答案,即派文臣任知州、设转运使、通判管理地方。评价这些措施一定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既要看到这些措施的积极之处(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的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切断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也要看到消极之处(地方衰落、地方积极性不高、三冗两积的问题、王朝中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等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王绾、李斯在地方管理体制上的主张及其理由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初年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王国问题等、藩镇割据等

【名师点睛】解答材料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考生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目的性。

18.

(1)体现:①经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及拓展。(2分)②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2分 ③科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牛顿经典力学体系(2分)。

(2)①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较多席位。(2分)②中国:a政治:中国丧失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4分) b经济:中国逐渐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分)

(3)①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②中国: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至少答两点4分)

(4)体现:经济全球化也是一柄双刃剑,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3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及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不同作用,关键是联系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概括。第(1)问时间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从三个方面概括即可。在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经济上,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几乎同一时期,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之下,近代科技出现了。第(2)问关键是:“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是1832年议会改革。中国19世纪界碑意义的一次战争是鸦片战争,是工业文明对中国冲击的产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3)问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主要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减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农村与城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了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第(4)问关键理解题意,题干旨在说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主要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1832年议会改革;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对经济的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19.(1)相同:认为宪法是国之根本;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结合起来;主张法治,反对封建专制。(6分)

不同:梁启超更重视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孙中山更重视权力的协调;梁启超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君主立宪,孙中山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民主共和。(4分)

(2)不能。(1分)

孙中山过分重视五权之间的协调配合,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制约,且把五权归于总统的领导之下;当时的中国不具备实施分权制衡的条件(如果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具体的历史现象进行说明,可酌情给分)。(4分)

试题分析:(1)注意材料中包含的法治理念。“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概括材料可知梁启超和孙中山法治思想的相同点是,宪法是国之根本,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结合起来;主张法治,反对封建专制。不同点,梁启超主张“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更重视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材料说明孙中山更重视权力的协调。从政治价值取向分析,梁启超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君主立宪,孙中山以法律形式确立并维护民主共和。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未能贯彻实施。一是从制度设计分析,孙中山过分重视五权之间的协调配合,忽视了他们之间的制约,且把五权归于总统的领导之下;二是从当时的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条件分析,不具备实施分权制衡的条件。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维新变法;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湖南张家界一中2016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高考历史模拟题栏目。

相关链接

2015-2016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  

山东潍坊2016届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