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模拟题

历史2014年高考模拟试卷答案

编辑:sx_chenj

2014-05-22

历史2014年高考模拟试卷答案

点击下载:历史高考模拟试卷答案.doc

历史答案

1-30

C  D  A  C  B    C  B  C  B  D    B  B  C  C  D

A  C  B  C  D    A  C  C  B  D    C  D  C  C  B

31—35

D(C)   A(B)  A(C)  B(A)   B(A)(括号外3分,括号内0分,其它1分)

36.

趋势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分)

趋势2:削弱地方,加强中央。(2分)

论证:材料一和材料四,主要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趋势。材料一反映的唐朝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起到了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的作用。材料四反映了明朝的内阁制度是明朝废宰相后设立的机构,内阁首辅代行宰相职权,是皇权战胜相权的集中体现;而清朝雍正年间军机处的设立,更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标志。(4分)

材料二和材料三,集中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逐步加强。材料二中反映了北宋时期收回了原来地方节度使的财、政、军等大权,从而消除了自五代以来地方藩镇割据其对中央的威胁;材料三反映了元朝时期的行省制度,地方有重大军务要有中央官员“前往督之”,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由此可见一斑。(4分)

37.

15世纪的时代,是一个正在发生巨大演变中的时代,是一个“憎恶”与“动人”并存的时代。(观点1分)

存在“憎恶”的史实:

(经济)庄园制度的解体,出现以暴力形式的资本原始积累;

(政治)封建贵族总体上丧失了昔日的权势,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文化)罗马天主教会师西欧最大的封建主集团,基督教思想占主导地位,极力维护封建秩序,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

(社会)在东西方的交流中,西欧与东方贸易出现逆差,致使黄金和白银外流,市场上货币短缺,尤其在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使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交易量锐减,商品价格飞涨。(答出2点即可,4分)

存在“动人的力量”的史实:

(经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政治)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王权得到加强,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反封建反教会的文艺复兴运动席卷西欧,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社会)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代表的西欧各国开始了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寻找新航路,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答出其中3方面即可,6分)

由于受到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影响,也造成了两个时代学者对15世纪的认识不同。15世纪的编年史家只看到15世纪时代“憎恶”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动人”的一面;20世纪的学者更能从历史的整体发展中认识和把握15世纪“真正动人”的进步因素。(2分)

38.

(1)时代背景:明治维新。(2分)

教育理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2分)

日本明治维新初期的小学就学率比较低,之后不断提升,到20世纪初基本实现适龄儿童的义务小学教育。

(2)相对男童的小学就学率而言,女童的小学就学率一直偏低。(2分)

(1886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时间从4年扩大到6年推动了日本小学就学率的提升。到20世纪初,基本实现儿童小学教育的普及。  (2分)

(3)近代日本对教育比较重视,是日本推动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对日本的现代化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从教育的理念看,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推行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从教育措施看,从《学制》的的颁布开始,逐步形成日本近代的教育体系;日本推行的义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时间的扩大,扩大了教育的普及,推动了日本的教育现代化;同时为日本的现代化培养人才。(2分)

另一方面,从材料三(从教育的内容)可见,日本政府强调“忠、孝”等传统的道德同时,又试图通过教育把国家意志灌输给国民,造就“义勇奉公”效忠天皇的“忠良臣民”,在精神上使日本人民支持近代天皇制,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打下了社会基础。(2分)

39.

(1)反法西斯同盟(或美英苏中等具体国家)(2分)

反法西势力的历史使命(或极权扩张势力,或轴心国集团)(2分)

(2)当共同的危险即将过去,同盟内的各自利益开始凸现,美英等国的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而苏联的社会制度却是社会主义制度,(2分)二战临近结束时,苏联在东欧扩充势力,与英美等国的利益产生冲突(2分)。

(3)合作者之间虽然矛盾重重,但共同的危险和协同作战,还是构建起维护世界和平的雅尔塔体系。(1分)

邱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1分)

杜鲁门主义提出,冷战正式开始(1分)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1分),两个德国和的出现(1分),朝鲜的分裂等,冷战局面最终形成。(1分)

40.

(1)咸丰帝   (2分)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3分)语意相同即可

(2)由抵制外夷到重视、效法外夷,对外采取合作政策。(2分)1861年清廷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掌握外交及与外国有关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一切事务。(1)与此同时在中央奕訢等人及地方实力派的推动下,开始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拯救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2分)

(3)评分意见:

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内因、外因两个视角分析“夷务”产生的原因,将该问题置于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环境即近代中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进程进行剖析,观点鲜明,史实准确,论述逻辑清晰。(9—11分)

“夷务”观主体的本质不仅仅是“他”(恭亲王)、“慈禧”等具体的人,而应理解为整个近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若能从这一视角再作分析,则思维品质更高一些。(12分以上)如下示例:

近代清廷对“夷务”态度的转变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重的背景下渐次发生的,是从“鄙夷”、“排夷”到“师夷”、“制夷”,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从“被动”学习到痛定思痛“主动”学习的过程。

如材料一所述……近代初期,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不强;统治集团依然信守天朝上国思想,甚至以不惜牺牲“主权”为代价。由材料二……不难发现,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清廷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开始改变对外政策,由坚决抵制外夷到师夷长技以制夷,采取合作态度,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改革限于“练兵制器”,学习西方科技。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正如材料三所指……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廷再遭重创,出于自保,清廷对“夷务”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意识到借鉴西方政治制度的可能性,派员出国考察欧美政体,修订律例,《预备仿行宪政》可以视为中国近代君主立宪政体进入实施阶段的重大信号,使戊戌变法中断后的中国社会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恭亲王也好、慈禧也罢,他们对“夷务”的好恶,不应简单理解为个人对近代西方的认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理解,而他们特殊的社会身份又足以影响整个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走向。所以,清廷对“夷务”态度的转变反映了近代中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进程,这种观念的转变同样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曲折。

相关推荐

高考2014年冲刺历史仿真模拟试题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