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模拟题

2011届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

编辑:

2014-04-08

阅后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加尔文为什么被称为“新教的教皇”?(2分)加尔文为什么要迫害塞尔维特?(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中日两国改革对宗教的态度。(4分)指出形成两国对宗教迥然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改革中对宗教政策所产生的影响。(3分)

(原创题)45.【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颁布《苏维埃暂行选举法》、《选举细则》等法律文件,在革命根据地范围内开展民主选举,实行苏维埃代表制。工农劳苦大众取得这样的权力,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图1  苏维埃政权的选举              图2  苏维埃政权颁发的选民证

——引自高等院校教材《中国革命史》

材料二  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比较普遍的农村选举方式是红绿票法和豆选法。红绿票法属于票选法的一种,具体施行是这样的:发给投票人额定的红绿票,而让候选人坐在台前,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一个票箱,红票意味着同意,绿票意味着反对,投票人对每个候选人只能投一种颜色的票。豆选法是根据地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选举法,其法以豆粒(什幺豆子都可以,已经用过的有黄豆、绿豆和蚕豆不等)作为选票,每个投票人发给一定额数的豆粒,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时让候选人坐在台前一排,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投票人鱼贯而过,认为信得过的,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豆多者当选。

——引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回归》

材料三  一组抗战时期根据地的选举照片

图1  掷豆选举法                    图2 召开选举大会

图3  投票选举                     图4  张榜公布候选人

阅后回答: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为什么说“工农劳苦大众取得这样的权力,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归纳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特点。(4分)

(3)抗日根据地在选举组织抗日民族政权的时候采取哪一重要原则实施?(2分)这一原则的实施有何积极意义?(5分)

(原创题)46.【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德国《明镜周刊》9月28日报道,今年10月3日是东西德统一20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德国完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赔款的日子。届时,德国政府将向法国政府交付6870万欧元(6.23亿人民币)的最后一笔战争赔款。

——引自国际在线2010年9月29日专稿

材料二  在东德长大的默克尔表示:“柏林墙被推倒20周年提醒我们,能够让德国统一和欧洲团结,是多么难以置信和幸运。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从来没想过柏林墙在我有生之年会倒下。” “德国统一仍未完成……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否则无法达致(德国东部和西部)生活质素的平等。”

——引自金羊网2009年11月10日《柏林墙倒塌20周年,默克尔:德国统一仍未完成》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战争赔款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柏林墙”是如何出现的?(4分)概括1871年和1990年德国统一的共同影响。(2分)默克尔认为“德国统一仍未完成”的原因是什么?(3分)

(原创题)47.【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拿破仑•波拿巴曾经说过:“伟大人物就像流星,注定了要燃烧自己,照亮他所处的时代!”。

——引自《拿破仑传》

材料二  从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到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人们共求强国富民之路,屡遭挫折。恰如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一段时间。”

——引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2月14日,虎年第一天,湖南韶山毛泽东广场游客如织,鞭炮声响彻云霄,来自全国各地近三万名游客涌入韶山,缅怀伟人伟绩,探访红色历史,向毛主席“拜年”。

——引自2010年2月15日中国新闻网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拿破仑是如何“照亮他所处的时代”的?(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指出中国“人们共求强国富民之路,屡遭挫折”的主要史实。(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怎样减少“至少我们中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一段时间”的?(4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虎年春节人们需要哪些“缅怀伟人伟绩”? (5分)

【参考答案及解题指导】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24.C  解析:本题考查文史常识和文化素养。本段历史材料主要是记述商鞅生平以及在魏国相公叔座门下的情况,因此选C。

25.D  解析:A项不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几个分散的文明逐渐融合,但东西方文化尚未实现交融。B项不正确,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C项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特点。D项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指向教权主义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26.C  解析:A项与事实不符,也与材料无关。B项与题意无关。范进不了解苏轼,反映了八股取士脱离实际的严重后果,故C项符合题意。D项的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和材料无关。

27.A  解析:A项正确反映了清朝政府在即将崩溃的情况,发展近代海军的主要目的——维护日益飘摇的统治。B项和D项均不能够从材料中反映出来。C项与材料无关。

28.D  解析:本题考查文史常识和文化素养。从材料中的表述看,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进程。涉及到了是文明史观和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29.A  解析:这是关于1944年4月至12月的豫湘桂战役中河南地区战役的记载。豫湘桂战役的失败是国民政府腐朽统治的表现,是国民政府长期执行避战、观战政策,因而使部队大部丧失抵抗信心和战斗力的结果。由于只记载了在河南战役的情况,故③不正确。中国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是1941年至1942年,1944年夏中共敌后战场已经转入反攻,故④的表述是错误的。

30.B  解析:A项不能够从材料得到反映。B项正确反映了材料。C项的表述与内蒙古自治区状况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

31.C  解析:①、②是从欧洲到非洲时所携带的物品。③、④是从非洲掠夺的物品。④、⑤、⑥是从美洲返回欧洲时所携带的物品。⑦、⑧是亚洲销售到欧洲的物品。故选C。

32.A  解析: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是国家最高行政升官,兼武装部队的总司令。调动军队这项权力属于总统下达。

33.C  解析:从题中材料看,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状况,故选C。

34.B  解析:①项表述是错误的。②项和③项符合题意。④项的表述是错误的,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在1936年。

35.D  解析: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故A项错。B项也是错误的。C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材料内涵的反映。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