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历史考试40大易错点汇总

编辑:

2016-09-05

27、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

【易错分析】:缺乏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的正确理解。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且自 18 世纪末起英国等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但是正常的 中外贸易一直是存在的。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日本、朝鲜、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基本上是以朝贡形式进行的,数量少,规模小;另一类是西方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美国、荷兰、西班牙、丹麦及俄国等,其中与俄国的贸易主要在陆路上进行,市场交易额不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最主要的是中英贸易。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地区——只许广州一地;范围——只许十三行进行;对输出商品的种类及数量的限制;对外商在华活动的限制。

(2)在 18 世纪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呢绒、棉布、金属制品;中国输往英国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原料——茶叶、生丝、药材,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但鸦片战争前几十年英国对中国鸦片走私激增,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28、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认识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迹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加速了。

表现: (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2)农产品的商品化。

原因: (1)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在中国掠夺原料;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优势,自然经济缓慢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2)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29、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征

【易错分析】:没有认识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阶段。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

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想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两者的不同点表现在: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 ②资本输出主要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 (如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 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同时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30、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易错分析】:缺乏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表现: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早期著名企业主要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

特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开始就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2)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表现: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特点:19 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在近代工矿企业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其突出。

(3) 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 1912 年到 1919 年,从中国新建厂矿有 600 多家, 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此外,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4) 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萎缩? 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企业; 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 进一步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到 1941 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 的一半;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美国货在上海占 80%,这对中国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

(5) 民族资本主义重获新生? 表现:建国初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 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底,完成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特点: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31、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农村)政策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订的不同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制定土地革命路线,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需要,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保障。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的地租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通过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极大地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通过土地改革我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2、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易错分析】:不能有效认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1)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目的主要是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最终达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内容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但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制。

(2)1953 年开始的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改造时实行了赎买政策。通过赎买政策,新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二者的联系: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

33、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

【易错分析】:对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混淆。

(1)1950 年土地改革,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 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 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 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4、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土地政策

【易错分析】: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各国处理土地问题的政策认识不清。

英国方式:圈地运动。影响:①形成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 劳动力、资金、市场、原料等。

法国(雅各宾派执政时期)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十年内付清。影响:①当时:赢得了农民的支持,挽救了革命;②长远: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 方式:颁布《宅地法》。影响:①当时——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扭转了战争形势;②长远——形成大土地所有制, 促进西部领土的开发及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

俄国方式:农奴高价赎买份地影响:①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②小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保留,阻碍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方式: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影响:正式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 展。

35、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

【易错分析】: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易陷入一点论,只看到破坏性作用,看不到建设性作用。 (1) 评价英国的 “圈地运动” 从道德标准来看, 。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是一场 “羊吃人”的运动;但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英国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这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且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和原料等。

(2)评价美国的“西进运动” 。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是一部 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但从生产力标准来看,它促进了美国西部领土的开发,促进了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向西部扩展,带动了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

(3)评价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从生 产力标准来看,殖民扩张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与 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3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易错分析】: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认识不清。

(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其中经济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7、世界工业化进程

【易错分析】: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缺乏全面有效地了解。

(1)中国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之首,高于整个欧洲的总和。

(2)19 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逐步取代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后起之秀德国也 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

(4)在西方殖民列强侵略和清政府、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

(5) 改革开放后, 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升, 2008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德国, 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跻身世界第三。

38、1929-1933 年的经济危机与当今的经济危机

【易错分析】:不能全面比较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与当前金融危机。

(1)相同点 ①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都开始于华尔街股市下跌。 ③由一国波及到多国,都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世界的原因都在于世界市场形成。 ④都具有较大的破坏力。

(2)不同点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着力于各自寻求各自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当今国际贸易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增强。

39、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

【易错分析】:对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的原因认识不清。

(1)二战后两国都实行了一定的社会改革,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2)两国在战后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进行经济建设。

(3)两国政府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4)两国政府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

(5)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植。

(6)两国经济发展都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40、经济全球化

【易错分析】对经济全球化的片面理解。

(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 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高考必备历史考试40大易错点汇总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继续关注威廉希尔app 高考频道!

相关推荐:

2016-2017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五四运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