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试题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三民主义

编辑:

2016-09-13

13.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社会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引起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解析 第(1)问,两则材料均从反面论证了不重视农业和不关注农民生活带来的损失,据此判断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是“民本思想”或“重农思想”等。然后依据所学唐太宗重视农民、轻徭薄赋等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即可。第(2)问,根据所学内容,民生主义最初的内容是平均地权。材料三中提示的时间为1924年8月,可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此时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导致孙中山思想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背景,联系当时的具体历史史实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中“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和“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等信息可知,西方国家确立福利制度的手段是加强立法。回答作用时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中山的作风令人费解,因为他是个勉为其难的革命家。在致力革命时,他宁愿选择最少使用武力的措施达其目的,这是环境及其气质使然。外国人造成的恐惧,使他阻止与帝国主义直接对抗。只是到了最后,他才支持这种对抗。他反对鼓励阶级斗争,也不愿用暴力手段去消除本国的不公正根源。简言之,他宁愿谈判而不从事杀伐,求和解而不想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这些品质使他看起来仿佛是唐·吉诃德式的而不是革命家式的奇怪人物,但更显出他是个纯粹的人。

——[美]史扶邻《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

评析材料中有关孙中山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解析 把握试题要求“围绕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展开评论”,切忌脱离材料而只答自己观点。从材料标题可知,作者认为孙中山并非真正的革命家而仅仅是在形势所迫下而革命的。可以赞成作者观点亦可反对作者观点,或者从个性和当时形势两个角度评析。

答案 概括出作者观点。如:作者认为由于环境和个性使然,孙中山不是个革命家,而只是个纯粹的人。

考生观点要鲜明。如:上述观点是正确的。上述观点是错误的。(或说孙中山是革命家,应属长期以来的惯性结论。或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驱者。)

论证部分分三个层次给分。A能从一个角度运用史实说明观点。B能从两个以上角度运用史实说明观点。C能结合当时环境和孙中山的个性因素,从两个以上角度说明观点。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强化练习:三民主义的所有内容就是这些,威廉希尔app 希望考生可以认真检测。

相关链接

17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专题练习 

2017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题练习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