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历史 > 高考历史复习指导

高中历史必修一总复习

编辑:sx_mengxiang

2014-05-23

中国古代朝代表

西周

东周

西汉

东汉

春秋

战国

西晋

十六国

439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五代

辽、夏、金

夏、金、蒙古

民国

十国

北宋

南宋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国家的出现和夏商政治

1.早期国家的出现

⑴时间:距今大约5000年

⑵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⑶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

⑷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 、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⑸政治特征:①政权的核心是王和帝②政权和神权相结合③政权更替的方式:禅让制

2.夏朝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

⑴创立者:启

⑵特点:A.由传贤演化为传子B.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C.大同社会进入小康社会

⑶评价: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出现的产物,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这一制度的实行,把国和家结合起来解决了最高统治者的继承问题,故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3.商朝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特征: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是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含义: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3)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扩大统治疆域。

(4)内容:

①范畴:土地人口为主、物资、武装

②对象:同姓王族、异姓功臣、先代贵族;

③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等

④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诸侯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随同作战、镇守疆土、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实质:以井田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和嫡庶分封诸侯的制度。

(7)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4)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拓展:⑴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及对西周统治的作用

①关系: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②作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既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既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又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

(1)背景:“六王毕,四海一”(秦的统一)

①条件:A经济:商鞅变法,国力增强B民心:人民渴望统一C政治:战国时局部统一

D个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E策略: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②统一经过:东: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北:击匈奴、收河套、修直道、筑长城

南:征南越(凿灵渠、置郡县)、西南:辟五尺道、任命官吏

③意义:A、结束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C、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中央:A、皇帝制度的创立:

①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核心)。

②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③影响:A.君主的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B、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①内容: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丞相助手、监察事务)、太尉(主  管军事)九卿和“朝议”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评价: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家国同治”。

地方:郡县制在全国的推行:

A、由来:郡、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也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C、特点和作用: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①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③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④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专题纵横:秦朝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不同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和强化(汉到清政治制度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主要围绕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①汉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中朝主要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

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A.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

B.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C.意义: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说是皇权专制下的民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补充:唐朝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宋朝:

A.中书门下(行政)的设置,长官称“同平章事”作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B.作用: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元朝:行省制

①原因:元朝的统一,统一后幅员辽阔的疆域需要行之有效的管理。

②内容: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⑤明朝:废丞相,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设内阁。

l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⑥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根本原因是强化皇权;直接原因是用兵西北。

(2)设立:清雍正时期。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简、精、密、速。)

(4)职能: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非决策机构),完全成为了皇帝独裁的工具。

(5)评价: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封建君主专制衰落的表现。

2、密折制:(1)设立:雍正时。(2)评价:这种制度使中央的政治权利更加集中。

3、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2)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主要围绕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地方

建制

秦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郡县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

后期: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省路府州县

省(司)府县

省道府县

(3)监察制度:

A.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

御史台

御史台

御史台

都察院

都察院

地方

监御使

刺史

提点刑狱司

提刑按察使司

B.评价:

(1)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4)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2)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3)世袭。

2、察举制:

(1)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2)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4)途径:征召(自上而下)、举荐(自下而上)等。

(5)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1)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2)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3)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1)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2)依据:文学才能。

(3)评价: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