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6-05
7、舍本求末
“舍本求末”原来是指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
[例7](上海历史卷·11)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练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解析]从表面看A、B、C三项和题干都有联系,本身也正确,但都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D项才是本质上的反映。答案为D项。
[启示]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把“现象只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自觉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排除干扰,否则就会舍本求末,导致失误。
8、主次颠倒
这类题目常常将相关知识的主次关系颠倒,粗略来看,题肢和题干是吻合的,实际上是以非辨证性干扰辨证性。
[例8](天津文综卷·24)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
A.实现经济复兴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
[解析]A、C、D三项都是实施该法的目的,B项是该法实施后的客观影响,此题考生易错选为C。其实此题考查的是罗斯福实行工业复兴法实施的主观目的,而非客观影响。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对应知识间的主次关系,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前者决定后者,要警惕命题者以貌似辨证性的手法干扰。
9、因果倒置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关系。
[例9](江苏历史卷·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解析]A、B、C三项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而D项则是经济发展的表现,是题干的“果”,而不是题干的“因”。许多考生在答该题时误选D项,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命题者在这里使用了因果倒置的手法。
[启示]解答这类题目,一要看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是看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型试题,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如果是果因型试题,尤其要注意检查题肢所述原因与题干是不是同义反复,有没有因果倒置。
10、以偏概全
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题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
[例10](上海历史卷·21)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体系和选材原则的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 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解析]本题不少考生误选A项,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本题题干有三个限制条件,限制条件一是《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限制条件二是《资治通鉴》的体系:编年体——是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为顺序,来编撰、记述历史的一种方式;限制条件三是《资治通鉴》的选材原则:“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A项“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应属于纪传体体裁,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的方式,与限制条件二不符。正确答案应是C。
[启示]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各个题肢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舍去。
以上是由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威廉希尔app 。
相关推荐:
标签: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