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江苏高考 > 江苏高考语文

江苏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解析2016

编辑:

2016-06-02

雨意象传达的主要是愁思,水意象传达的主要是被阻隔的无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距并不遥远,但因不可逾越的水的阻隔,只能留下地老天荒般的大遗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无论你怎么努力,眼前的美好,都会因水的阻隔而变得可望不可及。

与阻隔的无奈相反,水意象有时又是传达离愁、思念之类情感的媒介。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心逐江水流”,茫茫江水正是无限离别之情的生动写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向东滚滚流去的春水正是不尽愁恨的传神写照。

青山

青山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无数的诗人对此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大致而言,青山意象有下面几种意义。

象征故乡,栖息身心。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关人北归》)“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暗示虚无,显示苍凉。

“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临江仙》)“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引为知己,安妥灵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

落花

花很美丽,但这种美丽常常是短暂的,因此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飘零的落花总会引起无限的惆怅。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漫天飞花是诗人的无边愁苦。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以落花暗示繁华不再、盛世一去不返。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落花变成了坠楼人,传达的是哀怨与愁恨。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人笔下的落花都是感伤、忧郁、衰老、死亡的意象。

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有诗云:“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这是以落花写澄澈心境。

李白《少年行》有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李白式的生活——不言伤感,只有纵情,落花也能增加游兴。

龚自珍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还护花。”这更一种积极进取、发愤有为精神的写照。

飞鸟

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愿望。表现在诗歌中,飞鸟意象成为了人们心灵自由飞翔的重要凭籍。

以鸟的自由飞翔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渴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这是生活在司马氏专权年代的嵇康的精神翱翔。

以鸟的翱翔太空表达诗人对超然玄远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

以飞鸟回巢写游子的思乡愁肠。如“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以孤鸟独飞写人的漂泊无定。“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

钟声

钟声意象在古诗中的意义可分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那时的钟声多是作为庆典音乐的体验,带给人们一种欢快、热烈的享受,如《诗经》开篇《关雎》中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二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一阶段要比第一阶段复杂。

王维的诗中的钟声,多回荡在远离尘嚣的山谷云雾、参天古木之中,传达的是一种隐遁山林、皈依佛门的空寂与恬淡。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还有许多诗人都使用过这种具有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像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蜀僧弹琴》)

在诗人笔下,钟声还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有的诗人还借助钟声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如刘禹锡的《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革新失败,一贬十载。奉诏还京,百感交集。宿于长安附近的驿站,听到皇宫中隐隐传出钟声,刘禹锡写下了这首诗。

钟声有时还传达着离愁。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舟船

屈原、李白、杜甫,中国三位大诗人都孤寂地死在漂泊的小船上。这或许是巧合。但古典诗歌与舟船的关系却是一种必然。在古代,对于更多的诗人来说,水路比陆路更为方便,因此也更为重要。他们所有的远行,走的几乎都是水路。于是,旅途中借以安身的一叶扁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诗人的笔下,成了他们诗作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是写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两首诗所用意象极相似,主题也极相似。无论是“月照一孤舟”,还是“孤舟兼微月”,都是将“月”与“舟”两个意象组合起来,再通过声色(猿声、秋声与暝色)的烘托,便很好地传达出了漂泊他乡的孤独沧凉之感。

二是写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读到这些诗句,我们仿佛感到了诗人们急切跳动着的企图摆脱束缚的自由心。

诗歌的意境鉴赏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遵从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之作,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因为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所以解读、辨析诗词中的意境是鉴赏古诗的重要手段。

离别意境

离别是古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大概是因为人喜聚不喜散,但又不得不散,于是对相聚的留恋、对分别的感伤甚至痛惜,便常常成了诗词歌咏的对象。所以,诗人写离别很少轻松用笔,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高昂笔调并不多见,而是大都写得很沉重,且往往在伤情中引发出一种生命短促、前路茫茫的无可奈何之叹。

营造离别意境的主要意象有绮筵、泪眼、长亭、寒蝉、秋雨、骤雨、兰舟、别路、暮雨、来帆、去鸟、散丝、杨柳、残月等等。

离别意境的感情基调是缠绵、伤感、悲凉。

离乱意境

离别多为私情,离乱则可能更能体现时代特征。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与分割。每一次战乱,都给百姓带来了无限痛苦。但“国家不幸诗人幸”,有良知的诗人都会以一颗爱悯、忧伤的诗心,去表现人民的的苦难、家国的伤痛以及诗人个体生存的艰辛。这些诗作的意境因多为诗人的亲历之境的再现,所以往往表现出情感深沉、思想深刻的特征,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赋到沧桑句便工”。

离乱意境的主要意象有清秋、夕阳、大江、悲风、鼓角、天涯、星河、飞雁、黄花、梧桐雨等。

离乱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深沉、孤独寥落、清冷忧戚、伤感惆怅。

隐逸意境

隐逸是中国古代士人们的一个重要情节。特别是那些道德文章都很棒的人,他们本可以出仕为官,但因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归隐。不过这种生活,也创造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意境——隐逸意境。他们将自己高超的文化修养投射到山水田园之中,不仅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更使山水田园也有了一种性灵。正是人因山水田园而“隐逸”,山水田园因人而“性灵”。

隐逸意境的意象有草屋、空山、丘山、明月、朝云、暮雨、田园、尘网、枯树、静水、飞鸟等。

隐逸意境的感情基调是从容自在、优雅静谧、惆怅孤独、哀愁悲凉。

古代隐逸诗人很多,陶潜被称为“隐逸之宗”,隋末唐初的王绩自号“东皋子”,唐初的王维、孟浩然进一步丰富了隐逸诗。王维的诗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思乡意境

恐怕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思乡、会思乡。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思乡之作不可胜数;举凡一切他乡风物、异域情调都可成为思乡的引线。游子思念故乡,是中国古代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思乡意境的意象主要有杨柳、归雁、宿鸟、明月、晚风、落叶、寒山、青山、流水等。

思乡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温馨、无奈、哀愁、悲凉。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解析,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相关推荐:

江苏2016高考语文总复习题:修改病句

江苏高考语文典型病句归类练习2016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