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职官沿革”

2013-06-05

【摘要】2013高考在即,威廉希尔app 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职官沿革””,供大家参考,希望对高考生有所帮助。预祝大家取得理想的成绩!

中国古代的官制在历朝历代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既有整个官僚体系的改变,也有部分官职称谓不同或是分工的变化,还有后人作品中沿用古称的问题。这里只是择其大要情况,略作说明如下:

1,中央官制

在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就是宰相。

春秋战国时期,齐、秦等国有相,楚有令尹,宋有大尹,吴有太宰,实际上都是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和《赤壁之战》“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中的“相”均指宰相。

秦汉时期,设立丞相(管行政,统率百官)、御使大夫(管检察和秘书工作)、太尉(管军事),称为三公,同为宰相。

魏晋以后,形成三省,即尚书省(执行)、中书省(秘书)、门下省(审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隋唐以后的几个朝代,皇帝不愿把大权经常交给三省长官,就让一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加上“参与朝政”、“参知政事”等头衔行使宰相的职权,如司马光《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参政”就是“参知政事”的省称。

宰相以下,就是中央各部门的长官。

周时有五司: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担任这些官职的一般都是大夫。如《子鱼论战》中“司马曰”,“司马”就是主管军事的官。

秦汉时,中央机构采取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如《周亚夫军细柳》中“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向三省六部制过渡。

到隋代,正式确定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的正副长官是尚书和侍郎,每一部下设四司,各司的正副长官是郎中和员外郎。此后历代相沿,基本未变。

六部的分工是:

吏部:主管中下级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勋封等。

户部:主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

礼部: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

兵部:主管中下级武官的选用、练兵、军械和驿站等。

刑部:主管全国司法行政。

工部:主管土木建筑、屯田、水利、交通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