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其反动独裁统治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到登峰造极地步的?又是怎样迅速垮台的?段祺瑞统治时期和袁世凯统治时期的政治局势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①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不久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废《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1915年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宣布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②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激起广大人民和革命党人反对。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发表《讨袁宣言》,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袁称帝。1915年蔡锷等人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取消帝制。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袁段统治时期政治局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①相同点: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对内残酷镇压革命党,维护专制独裁统治。②不同点,袁统治时期尚能维持国家的表面统一,段祺瑞统治时期中国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国家走向分裂。袁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共同支持袁世凯,共同控制中国;段祺瑞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对华“分而治之”,扶植各派军阀作为侵华工具。并出现日本独霸中国局面。
1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内外政策有何突出特点?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哪些具有进步倾向的社会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事件。
【答案】①特点:对内镇压革命,实行独裁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权利。②进步潮流:民主共和潮流: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民主和科学救国潮流,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鲁迅、李大钊等人发表文章批判孔教(或新文化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或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等);打倒列强消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五卅运动、北伐战争等;实业救国: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等创办实业。
12.概述1840-1919年近代工业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具体分析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答案】基本线索:①1840年代,英法等国在沿海通商口岸设立船坞、工厂;②1860年起,洋务派(或官僚)兴办“自强”(或军事)工业,进而兴办“求富”(或民用)工业;从1870年开始,在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③1895年(或《马关条约》签订)后,大量外资在中国兴办企业,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处境艰难。④1914-1918年(或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①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②北洋军阀政府的鼓励;③“实业救国”热浪的推动;④群众性抵制日货运动;⑤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减少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上述因素刺激了中国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迅速向工业资本转移。
13.概括指出并简要说明 1911—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教训和趋势,并分析其历史必然性。
【答案】①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②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满清专制被推翻,袁世凯复辟帝制破产,张勋复辟失败。③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二次革命失败,护法运动破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屡战屡败,陷入困境。五四运动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中国革命选择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前途──社会主义,诞生新的舵手──中国共产党。
必然性:①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③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提供了阶级基础。④在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
14.五四运动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中国同时并存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这一时期中国革命运动主要是在三民主义旗帜下进行,分析原因。
【答案】并存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作为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双重任务;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构成革命的主要动力。②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先生,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着民主革命领导责任。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④基于反动势力强大和共产国际支持,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三民主义占主导原因:①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也代表着工农利益,与中国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各阶层人们共同奋斗的旗帜。②中共幼稚,无产阶级力量较弱。③国民党是中国真正的民主派,在南方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在历史上产生很大影响。
15.依据史实指出国共两党合作推动下的国民大革命的特点和成果。为什么说这次大革命是失败的?从失败中你对中国民主革命的特殊性有何认识?
【答案】(1)特点和成果:①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革命力量空前团结起来。②在中共直接领导下,工农运动都出现新高潮。③有新式的正规军队国民革命军,并进行规模空前的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把革命势力推向长江流域,威震全国。④是近代史无前例的人民大革命,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一些被侵夺的权益。(2)失败:国民党叛变、分裂,镇压革命力量,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变。(3)认识: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以武装斗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6.概括指出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7月-1937年7月)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政治矛盾和斗争;并举例说明。其中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趋势如何?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处理好各种矛盾,推动革命形势不断向前发展的?
【答案】(1)各种政治矛盾和斗争:①国民党新军阀与旧军阀之间的矛盾和国民党内派别斗争。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北伐,东北易帜,蒋桂战争,中原大战(答出2个即可)。②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工农群众与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围剿红军,妄图消灭革命力量。③共产党内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斗争。中共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王明“左”倾路线控制党中央,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④中日民族矛盾。“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⑤国民党内抗日将领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矛盾。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建立,西安事变。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国共对峙和内战(或阶级矛盾)逐渐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2)中共处理好各种矛盾:①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取得四次反“围剿”和长征胜利。②纠正错误路线,确立正确路线: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③对日本侵华: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④团结抗日将领,促成时局转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17.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取得哪些效果?与之相反带来什么危害?
【答案】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各地共产党组织,根据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农村敌人力量薄弱的特点,发动秋收起义后,放弃攻打大城市的计划,开辟了井冈山、闽浙赣、鄂豫皖等大片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从城市到农村,创造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②在革命根据地中,毛泽东根据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制订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从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壮大了红军,巩固了革命根据地。③在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等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④1935年底,根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中共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从而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⑤与之相反,王明路线不顾中国实际,仍以城市为中心,冒险发动城市暴动,致使临时中央不得不迁到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中,“左”倾错误领导人不顾红军的实际情况,全线出击,同优势敌人死打硬拚,结果不仅损失了红军,而且丢失了根据地,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8.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哪两次历史性的转变?这两次转变各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又是怎样实现这种转变的?从中我党怎样吸取教训,从根本上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①两次历史性转变:由北伐战争的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②大革命失败客观上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对共产党及其工农群众发动突然袭击;主观上是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以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为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③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在共产党内占据统治地位,剥夺了毛泽东对苏区党和军队的领导权,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消极防御,分兵把守,结果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及时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从而胜利完成了长征,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掀起了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高潮。④从两次失败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从实践中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因此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和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