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河南高考 > 河南高考资讯

河南高考名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催生教育奇迹

编辑:sx_liujy

2016-03-01

在“寒门难出贵子”成为时代喟叹的背景下,河南高考名村的逆袭,无疑会成为公众注意力的焦点。与其它村庄相比,“高考名村”并没有什么比较优势;正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笃定的文化信仰和矢志不移的价值追求,让教育拔亮了希望之灯,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向上社会流动和人生突破的渠道。

“读书无用论”也好,“知识无力感”也罢,在本质上都是一种教育期望与实现能力的断裂甚至是脱节。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教育改变命运”的周期性变长、显示度下降,农村大学生难以立竿见影地改变命运;高等教育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而一些老百姓的“寒门骄子”情节并未及时重塑和更新,难免会导致二者之间出现不对称。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辍学—打工—结婚生子—打工”成为许多农家子弟不可绕行的人生轨迹。这样的出路单一化和人生定型化,让农家子弟陷入了贫困的代际传承之中。在利益固化、阶层板结的当下,高等教育原本是农家子弟改变命运的重要渠道甚至是唯一路径,为何有些人不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一方面,周边区域农村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如工作不好找、薪酬待遇差,都会直接影响老百姓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判断。 另一方面,许多农民外出务工,让孩子成为隔代寄养的留守儿童,导致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下降、心理健康缺乏保障、亲子关系淡漠疏远等一系列“后遗症”。此外,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均衡,让农家子弟在应试教育竞争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这家里只要有一个上学的,这个家就有希望。”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哥哥孙少安这样对弟弟孙少平说。这句话,在“高考名村”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即使家庭经济并不宽裕,村民们都选择陪伴孩子成长;而早期农村大学生的成功案例,无疑提升了人们对“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勇气。这种亲子之间和代际之间的良性互动,让“高考名村”成为教育奇迹。

提升全社会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既需要“高考名村”的榜样激励,更离不开教育公平的伸展。只有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让乡村多一些好学校、好教师,农家子弟才会拥有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可能性。

河南高考名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催生教育奇迹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河南高考资讯栏目。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