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sx_liujy
2016-03-22
当宝宝在你身边玩耍或是熟睡的时候,大家是否会盯着孩子看出神?我有很多朋友说起过这个瞬间。你看,这个小婴儿出生之后会视父母为自己世界的全部,他会无条件地信任着我们。父母也会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年去细心呵护,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关注的重心也在发生变化,孩子要上什么样的幼儿园、学校、学习成绩高低、师生关系……不知不觉就忽视了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感受,这些内在的状态,如此持续下去有天你将会“恍然大悟”我做了这么多,可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好带、不好说话、不懂事……说到这里就很想对你说:做父母,你真的很不容易,你关注的那些事也真的很重要,只是,有些时候我们会渐渐“失衡”,关注的会更关注,忽视的会更忽视,所以父母难免与孩子的成长无法“同步”,会丢失孩子最需要的——父母的同理心,父母进入孩子的世界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
什么是同理心?真的那么重要吗?
同理心,我们在心理学中也会叫做“共情”,如果你觉得这个词陌生不好理解,那换个简说法就是“换位思考”、“换位感受”,就是需要我们站到对方的立场上,去了解体会他人的感觉和内心感受。
在亲子沟通中,需要父母站在孩子的位置,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才能体会,因为这需要父母放弃已有的习惯,比如父母自己的意愿、想法、感觉,因为我们平时太习惯将这些加诸在孩子身上。
前几天同事分享了一件事,他家孩子过生日,一起商量好去游乐场好好玩,可是还没玩多久,孩子就沉着小脸不高兴闹着要回家,爸妈也觉得很郁闷,这游乐场很热闹啊,旋转木马、互动游戏、过山车、动画玩偶等等,怎么还不爱玩了?既然孩子生日就尽量别扫兴那就回吧,压着火的爸爸去抱孩子的时候发现,这蹲下来看还真是和大人看到的不一样,孩子只能看到大人的身体在眼前晃来晃去,还有远处的游戏设施……后来这位爸爸说咱们换个玩法你再试试?说完就把孩子抱起来向前走,一路上爸爸也是一会抱一会又放孩子在自己的肩膀上,后来一家人玩得很开心。
这位爸爸和孩子最后能玩得那么愉快,就是他的同理心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不是也让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父母怎么做才是“同理心”呢?
1、专心地倾听孩子说话
看到这一条可能很多爸妈有疑问,那是不是只要孩子说话就得这样专注、专心听?那得多累啊?其实,不用全部这样,这个对话是可以有个判断的,比如你听到孩子反复提起的事、问到的问题、或是你感觉孩子是在说比较重要的事等,那爸爸妈妈最好放下手头的事,认真、专心地去听听孩子说的话。
如果上班族的爸妈平时比较忙,回到家里最好是能够抽出15分钟左右给孩子一个专心相处时间,这样的高质量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
2、听完之后要有回应的过程,不止是快速解决问题。
当父母听完孩子说的话之后,可能多数在我们看来也就是一些小事,可在孩子眼里却是“大事”,虽然父母三言两语就能帮忙把孩子的“大事”解决,可是你会一再错过深入了解孩子的机会。
所以,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中需要运用同理心,当你听完后可以试着去关注孩子的一些想法、感受、让孩子进一步说出来,这样父母可以了解孩子是如何看待这个事的,知道孩子内心所想以及他特别在意的地方,这些会是孩子真实的情感和体会,很多爸妈会错过这样一个有效沟通的机会,反而总是觉得不知道该如何去了解孩子。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调皮捣蛋被老师说了,回来之后就不开心说起这个事,有的父母听到的反应是:“我看你就是太淘气了才会被老师说”这样更像是父母的一种推理、猜测回应给孩子了。
如果你用同理心站到孩子的角度去想、让孩子觉得爸妈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妈妈听到你说调皮捣乱被老师批评了,你是不是觉得有些难过不高兴?”或者“妈妈小时候也有你这种时候,当时老师也批评我了,我可是伤心了,你被批评的时候在想什么?”
这样说会让孩子去多表达一些自己的感受、想法,也会觉得父母比较理解自己,他会更愿意多说一些,父母也可以发现问题所在,可以更好的去引导。
3、为什么我们有时用“同理心”却不管用?
最常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感觉到了父母并没有真实、真诚地与他自己"同频共振",虽然孩子小言语表达未必像大人那么流利或是用词丰富,但是孩子们的观察、感知能力很强,他会从你的动作、表情、语调等这些非语言信息里感觉到你是否在敷衍。
如果父母当下一时无法体会和融入孩子的世界,不妨实话实话“我需要想一想,然后在找时间来说这件重要的事”也就不用勉强自己去说一些连你自己都不相信的“真话”了。
亲子沟通需要父母进入孩子的世界中去体会分享到这里,更多内容请关注亲子沟通栏目。
标签:亲子沟通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