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教育改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创新实践

编辑:

2013-11-18

山东交通学院: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山东交通学院是山东省唯一一所以培养水、陆交通一线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为主,并逐步向航空运输、轨道交通领域拓展,形成路、海、空、轨综合交通学科专业体系的高校。学校前身是1956年的交通部济南汽车机械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升为普通本科高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省教育厅与交通厅共管,中国重汽集团参与办学的管理体制。

形成“综合交通”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以与交通行业长期共同发展中积淀而成的行业优势、学科优势和技术优势为进一步发展的根基,以国家构建路、海、空、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契机,结合山东省出台的汽车、船舶、现代物流等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与大路网、大港航、大物流、公共服务、四化管理“五大体系”建设,主动服务于“蓝黄”发展战略,围绕现代交通运输业、汽车产业和海洋产业等三大产业链,形成交通建设类、综合运输类和载运工具设计制造类3大交通类优势学科专业群,重点建设土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交通工程、物流工程、航海技术、交通运输等15个优势专业,带动和辐射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水平提升,着力构建路、海、空、轨的“综合交通”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现有48个本科专业,交通类专业及交通类紧密相关专业37个,占77%,交通类专业在校生占全体在校生的66%。科研项目、奖励、论文、专利中交通行业类占总数的80%以上。4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特色专业均为交通类专业。2011年在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两个领域6个专业方向成功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其中“游艇邮轮工程”专业方向填补了中国游艇邮轮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的空白。

精致化培养应用型人才

自2002年升本以来,学校在4次大规模专业调研的基础上,4次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以来,学校全面组织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通过调研—规划—实施—反馈4个过程的不断循环,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精致化培养。至今50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共计调研了730余家用人单位,对“具有成长力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交通一线岗位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都有了真实触感。在此基础上,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新优化。

构建以“大平台、小模块”为主体,以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创业能力塑造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目标能力化和考核形式多样化。为使学生提前认知行业与专业特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均将“专业导论”课调整到前3学期开设,并增开“职业规划”课,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与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建立了校内实验室体系、校内实习实训体系、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拥有6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0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113个分实验室中有33个实验室获中央和省财政专项经费支持,3个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机动车检测实验中心是国家认监委实验室认可和资质认定的实验室。

注重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通过保留工资及福利待遇的方式,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交通类大型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项目研究和工程实践,强化行业实践背景,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为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每年学校各院(部)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行业、协会进行业务培训或进修。学校以教学方法改革为引领,重塑教师“传授+教练”双重角色,建设“训练式课堂”,制定“训练式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从教与学两个主体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由于学校及时地调整办学思路和服务面向,一方面从面向单一的交通行业服务转变为面向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更加主动为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服务,积极争取政府、行业支持,充分拓展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为交通行业服务的空间,为学校建成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打下坚实基础。

浙江科技学院:以工程能力为核心深化中德合作

浙江科技学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德合作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从1984年建校起,学校就执行中德双方政府协议,学习借鉴德国举办应用科学大学(FH)的经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992年,学校被当时的国家教委确定为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30年来,学校坚持学习借鉴德国FH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素养的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995年,根据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的评估,学校中德合作项目被评为“样本项目”。2013年春,学校设立中德工程师学院。

核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德国工程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应用科学大学教学内容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强调科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生产和其他领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浙江科技学院就设置了生产实习(金工、电工实习)和工程实习两个“实践学期”,以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专业学习阶段又引入“项目教学”,这是结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课程设计的一种教学形式。该校艺术学院多年来一直与德国博世公司、浙江雪豹皮衣有限公司、浙江凯地丝绸公司、杭州喜德宝丝绸印染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合作进行项目教育,培养出一批批杰出青年设计师。轻工学院包装专业去年在高年级学生中进行“汽车急救包”设计,设计成果受到企业高度认可,毕业生当场被企业定走。

近年来,学校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在工科专业实验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接近50%。机械学院从2008版培养方案起,就打破原有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取消所有课程实验,将基础、专业、综合实验加以整合,通过模块优化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鼓励学生走入实验室,走进教师科研项目,以“跟班”学习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松下电子实验室每年招收20名学生,经过一年“跟班”学生掌握电子编程控制的全过程,毕业时被企业“哄抢”。

目前,学校工科实践教学课时已超过总课时的35%,教育教学出现文本模式向实践模式、接受模式向探究模式的一系列转变。

另一方面,浙江科技学院还将学生送出国门,实地享受德国工程教育。学校先后与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等8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展了中德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项目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后派至德国合作院校继续学业,最终可获得两国学校学位。

保障:校企合作和“双师型”队

今年6月,学校与浙江省工商联续签战略合作协议。多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着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大批校企研发基地、教师进修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仅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就有百余个。去年7月,学校与浙江杭叉工程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联合申报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教育部等部委批准。除省工商联外,学校还与省汽摩配商会等签订合作协议。这些行业、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实习实践岗位。学校积极吸纳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审定工程实践实施方案,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

德国FH的教授具有鲜明的“双师型”特色,他们必须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学校建立青年教师进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制度,通过企业挂职、跟班锻炼,提升青年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了解地区产业发展最新动向。学校还通过相关制度和政策,引进高级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或聘请企业高水平工程专家来校兼职任教。

“卓越计划”各试点专业更是严格遴选教师,如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就要求理论课程主讲教师应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和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实践课程教师应由具有中级以上工程系列职称和8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或企业工程师担任。通过政策的持续保障,现专任教师中有企业经历“双师型”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工科专任教师中这一比例超过50%。学校还积极引导教师开展面向工程实际应用的项目教学改革实践、工程项目设计、专利、技术服务等工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在30年中德合作的历程中,学校不仅引导学生学习德国工程师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更强调要学习以“严谨理性、追求卓越”为特征的德国工程师精神。学校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标,大力加强工程文化建设,努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形成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工程能力教育实践培养体系。

标签:高考资讯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