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2013年高考历史考试重点:中日关系的历史定位

2012-10-18

2013年高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威廉希尔app 高考频道编辑为广大考生整理了2013高考历史必背考点,帮助大家备考。

随着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以及中日两国力量对比所发生的变化,中日关系的本质也有结构性的改变。

历史问题并不是中日关系的核心,在中日关系里,有更重要的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前不久召开的中日历史共同研究会议引起了多方面的关注。历史问题一直被认为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一大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讲,共同研究历史对于改善中日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历史问题并不是中日关系的核心,在中日关系里,有更重要的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抠”史实不是唯一目的

对日本人来说,有个“历史认识”问题,对中国人来说,也有一个如何认识日本历史的问题。对于具体历史事件和史实的确认属于历史学研究范畴,而对如何评价和认识过去的历史即“历史观”的研究则属于历史哲学和思想文化研究范畴。在对历史以及历史观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如何确立两国的对日或对华外交政策与战略则属于国际政治学研究范畴。因此,中日之间刚刚开始的“共同历史研究”是一项多领域、跨学科的共同研究,它集学术、外交于一身。如果说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搞清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事件或者是这些事件中的某些具体细节,这恐怕就失去了“共同历史研究”的意义。无疑,具体历史事件应该搞清,但那是纯学术、小范围并且需要更多时间来完成的工作。

相对而言,对“历史观”的研究应置于重要位置。对历史观的研究以“史实”为依据,又不局限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它要求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深、更远。历史显现的是结果,在有关这一结果的无数答案中只有一个是“历史的真实”。历史观则因人而异,因国而异,因时而异。我们应当意识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似乎都带着一副不同的眼镜来观察历史,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看历史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社会的发展不会停步,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更新,因此,历史研究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应学会“摘下眼镜看历史”。

正确看待历史的方法是,不仅看结果,更要关注其过程中所展现的历史意蕴。对历史事实背后的精神文化因素进行分析,不仅有利于对历史行为进行解释,也有利于对今后的走向提供借鉴。将中日两国的历史放在世界史、亚洲史的历史长河中定位与思考,是我们解读中日近代史的好方法,切忌用“剪刀加浆糊”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中日间存在不同价值取向

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的价值观取向、不同的社会结构与思想倾向导致两国在亚洲认识以及相互认识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与距离。回顾近代中日两国的历史特征,“改良”与侵略的日本、“革命”与受害的中国,在亚洲认识上的非同步性,使双方无法为振兴亚洲而携手前进。

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精神境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政治文化所追求的目标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平衡,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四海之内皆兄弟”。儒家用“仁”、道家用“道”来调整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甚或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使矛盾对立的双方达到和谐统一。

明治时代的日本社会,在经历了国际国内重大历史事件的冲击和震撼后,其社会结构与国民意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日本的一切内外活动似乎都与亚洲有着“不解之缘”。日本人的“亚洲情结”也在此时结成。其后的日本,不论是“兴亚”还是“侵亚”,都离不开与亚洲的交往与互动。

近代日本为了在老牌殖民主义者的包围中扩大“生存空间”而不择手段。无论是政府现实主义的“大陆政策”,还是作为民间理想主义的、主张亚洲各国平等合作的“亚细亚连带论”,最终都被纳入到“大东亚共荣圈”之中,变成了“侵略的亚细亚主义”而消亡。可以说,日本人的亚洲认识很特别,他既把亚洲看成“自我”,又把亚洲看成“他者”。对于亚洲,日本在“提携”、“改造”、“遗弃”(侵略)之间进行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