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高考改革

高考改革制度不给学生放权只能是原地打转

编辑:sx_haody

2014-07-13

高考改革制度不给学生放权只能是原地打转

上海交通大学今年实施的一项高考录取改革备受关注:其“工科试验班”的录取中,高考成绩只占60%,交大另行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试成绩占30%,另外10%是考生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打破“唯分数论”是每年高考录取最大的看点。这并非上海交大的首创。2011年,浙江省就有高校尝试过这种的改革,高考成绩、大学面试考察、高中综合素质测试所占比重分别为50%、30%、20%,到今年,试点这一改革的浙江省内高校达到34所。此外,南科大也采取这种录取方式,高考成绩、南科大测试成绩、高中综合素质成绩三者比重为60%、30%、10%。

越来越多的高校可能会进行这样的改革尝试。理论上,这种变化的好处显而易见。对上海交大而言,将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来选拔对工科真正有兴趣、有潜力的人才;对考生来说,这是第二次表现的机会,同一分数段内,成绩相对低的也有可能被录取。

但实际上,这种综合评价录取的改革在现有的高考招生框架下价值十分有限。

这是因为,目前所有采取此种综合评价录取方式的高校,都是放在集中录取的提前批,而且只有考生把这所高校填报在第一志愿才有机会被投档。这意味着,即使有更多学校采取这种自主招生方式,考生尽管可以报名参加多所学校的测试,但最终只能选择其中一所学校填报在提前批第一志愿,机会也仅此一家。

因此,学生的选择权并没有扩大,反而可能因为这种综合评价录取增加负担:一方面,考生希望通过提前批来增加录取机会,另一方面,如果被并不是很满意的提前批录取了,就不能参加后面的集中录取。

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已经实行11年的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对高考改革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目前的自主招生始终是和集中录取制度相嫁接,在这种框架下,扩大的只是高校的选择权,学生的选择权没有任何变化。而只有学生有了选择权,才能真正落实对高校的监督和评价,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和人才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到海外的高校读书,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更多选择高校的权利。正是这种权利的长期存在,才使这些高校不断在竞争中发展,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前往。

并不是国内高校看不到这一点。过去多年内,有多所自主招生的高校提议,高考招生改革应着眼于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允许一名学生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不过,教育考试部门却始终坚持一名学生只能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过书的原则。这个“原则”不打破,所谓的自主招生就只能是年复一年的表演。

教育部门的顾虑是,担心给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会制造更多的不公平问题。事实是,目前的自主招生已经被质疑是滋生腐败的新领域。正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一针见血地指出,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才是对自主招生腐败最有力的监督,这需要用改革的精神面对,否则将一直原地打转。当然,与此同时,仍要推进教育去行政化,要求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

高考改革不给学生放权只能是原地打转就分享到这里了,请继续关注高考改革栏目!

标签:高考改革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