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5-09-02
11.形成图示地貌的地质过程是( )
A.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B.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固结成岩—地壳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答案】 B
【解析】 石灰岩在外力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下固结成岩,后在地壳抬升作用下上升,并受流水侵蚀,形成喀斯特地貌。
同一时期在海洋上形成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在水平方向上是从浅海到深海依次排列的。在地质时期内,海退是指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海进是指海岸线向陆地推进。下图是某海域不同地质时期(①→④)形成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图示地质时期(①→④)内,该地海岸线的变化是( )
A.①→③海退,③→④海进
B.①→③海进,③→④海退
C.①→②海退,②→④海进
D.①→②海进,②→④海退
【答案】 B
【解析】 ①→③依次为砂岩→页岩→石灰岩,从浅海到深海沉积,反映当地从浅海过渡到深海,最有可能是海进造成的;③→④为石灰岩→页岩,反映出海水深度变浅,最有可能是海退造成的。
13.该地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丙、甲 D.丙、乙、甲
【答案】 A
【解析】 乙断层切断了甲褶皱,说明乙断层是甲褶皱形成之后产生的;丙侵入岩脉切断了乙断层,说明乙断层的形成早于丙侵入岩脉。
14.丙岩脉及丙岩脉形成时产生的丁岩石按成因划分分别属于( )
A.沉积岩、岩浆岩 B.岩浆岩、变质岩
C.变质岩、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
【答案】 B
【解析】 丙岩脉是岩浆侵入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属于岩浆岩;丙岩脉形成时产生的高温、高压使丁处石灰岩变质,形成变质岩。
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区域地形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 )
A.甲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B.乙处岩石由岩浆喷出冷却凝结形成
C.①—②—③岩层年代由老到新
D.图示地表形态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甲处是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乙处岩石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①—②—③岩层年代由新到老;该处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16.通过研究发现,乙处的部分岩石最终会通过泥沙的形式沉积在甲处,下列有关其运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处的岩石被流水搬运至甲处沉积
B.乙处的岩石经抬升出露后,再经风化、侵蚀,被搬运到甲处后沉积
C.乙处的岩石经地壳的水平运动,移动到了甲处沉积
D.乙处的岩石经风蚀后,被风力搬运到甲处沉积
【答案】 B
【解析】 乙处为变质岩,它经内力抬升后出露地表,经外力风化、侵蚀后,会被流水搬运到甲处沉积下来;该地位于我国东南部,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二、综合题
17.图1为华北地区简图,图2为我国汉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2中心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比较图2中南河与图1中黄河下游段河床差异。图2中P河段河床沙洲、卵石滩陈列,但宽窄不定,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 (1)盆地。等高线数值四周高中间低;向心状水系。
(2)南河:呈“V”型;黄河下游:地上河。地势平坦、水流缓,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所以多沙洲、卵石滩;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径流量变化大,沉积速度变化大,故宽窄不一。
【解析】 第(1)题,图2中等值线数值中间小,周围大,说明该地是盆地地形;河流自四周向中心流,也同样说明该地为盆地地形。第(2)题,图2中南河流经地区地势陡峻,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床呈“V”型;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图2中P河段河道弯曲,地势平坦,水流较缓,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因此多沙洲、卵石滩;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降水变率大,河流流量变化大,沉积速度存在差异,沉积物质多少存在差异,宽窄不一。
以上就是地表形态的变化测试题,威廉希尔app 预祝广大考生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
相关链接:
标签:高考地理试题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