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2017-10-13
9、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例如: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谏太宗十思疏》,动词,成为。)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因为。)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11、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如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2、以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三)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连词,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四)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13、因
一、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副词,随着,依靠。
因人成事。(《毛遂自荐》介词,依靠)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介词,趁机)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二、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14、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对)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15、与
一、作虚词用。
(一)连词,解释为:和、跟、同。例如: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寡人之于国也》)
(二)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二、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依靠。)
标签:高考冲刺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