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高考 > 北京高考 > 北京高考文综

2012年高考北京卷文综历史真题答案详解

编辑:sx_zhaodan

2014-03-06

2012年高考北京卷文综历史真题

12.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祖宗 D.不纳租税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重农抑商的原因。

今年高考结束之后,有不少同学反映历史试卷难、偏,做得很痛苦。从实际情况看,北京卷部分题目在形式上的确出现了一些新变,但这些变化,还是在试卷的稳定构架中慢慢展开的。总体而言,今年高考,仍然是以考察主干知识为主。如本题。

一般来说,我们会在《必修二》经济史中学到中国古代三大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2,“重农抑商”;3,“海禁”与“闭关锁国”。重农抑商自然是高考核心考点。印象中,在今年优能文综的春季班上,我们还特地回顾过重农抑商的原因。

A,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标题“重农抑商”之下,有“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云云,这是对重农抑商原因的介绍,也与A选项符合。

B,从汉武帝以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人们普遍接受,商人作为一个群体,也很难独立其外。故错。

C,西周确立了分封制与宗法制度,其中宗法制度对中国后世重要的影响之一,便是敬祖。商人也不例外。故错。

D,商人与农民类似,也会纳税。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介绍古代商业的发展时甚至提到“(两宋)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故错。

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事实上,自北京课程改革以来,已经连续第三年考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如2010年考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2011年考了北宋的三司,今年考了元代的一省制。持续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也与我们此前的预期一致。

注意图中提到了几个关键名词: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等。

A,唐代中央制度是“三省六部”,“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并存,而图中只有“中书”,故错。

B,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图中无,故错。

C,元代一省制,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与图中情况符合。——或有同学看到“枢密院”,判断是这是宋代的机构,注意,枢密院元代亦有。

D,明代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成祖朱棣设内阁,在图中并无体现,故错。

总之,希望明年高考的同学,详尽细致地梳理清楚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制度沿革。

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 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中外历史人物的时间先后。(中西时代对应)

一再强调,考生复习历史时,需要熟悉重要史实的时间。教材中大量的历史事件,都具有或者明确清晰,或者隐晦模糊的时间线索,需要考生梳理、记忆。事实上,学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把握各种时间。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事情,很多时候时间和事件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如果考生能够重要史实的时间记得比较清楚,那么做题速度就会较快,正确率也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卷去年也有类似的考法,2011年第23题:

“国际工人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下列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①《共产党宣言》 ②《资本论》 ③《四月提纲》 ④《人民宪章》

A.③①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

因此提请考生一定注意历史书中,那些重要史实的时间。

A,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三夫子之一,明清之际恰好是17世纪;而洛克是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

B,郭守敬元人,主要活动在13—14世纪;牛顿与洛克同时,17世纪英国人。

C,曹雪芹清人,主要活动在18世纪;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物,主要活动在14世纪。

D,关汉卿,元人;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物。

总之,本题具有相当的难度。但其实并不需要考生将所有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全部背下来,而需要大家熟悉中西时代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元代——文艺复兴,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等等。

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A,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附件中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因此A选项,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关,但不符合题干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表述。故错。

B,这是教材原话的转述。人教版《必修一》政治史第10课,在提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时,说道:“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订条约,扩大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后,就决定采取武力解决问题。”

C,《南京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协议,清政府都履行了。故错。

D,“总理衙门”这一机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才设立的。故错。

16.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国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本题的形式十分新颖,让考生判断这段话的句读错误,不少考生出考场后议论纷纷,认为此题貌似语文,而非历史。但其实这道题本身的难度并不大。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是立国之本,而同时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③⑥将“体用”截然分开,属于明显错误。而①亦将“本末”一词拆分为二,已不成句子。故有此三处错误。

关于这道题,我们想更多地聊一聊它的形式。北京卷今年强化了对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的考察,本题与20题都是典型的例子: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让考生来分析、判断,而材料呈现的方式比过去两年更灵活,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这是北京卷这几年的发展趋势。

17.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 B.颁布明定国是诏

C.预备立宪 D.南北和谈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清末预备立宪。

本题在“预备立宪”之外,还涉及到了其他考点,如义和团、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具有一定难度。

A,目前学界对义和团的评价,往往是“爱国性”与“盲目排外”、“落后性”并存,甚至会更加强调后者的影响。因此,义和团并不能给中国政治带来“新希望”,与题干不符合。故错。

B,《明定国是诏》是光绪帝在百日维新初伊始,下达的诏书。其时维新派方兴未艾,清政府政治的焦点,是“要不要变法”,而不是“消灭革命党人”。“消灭革命党人”的提法,要等到康、梁变法失败后,孙中山等革命家继之而起,才会出现。故错。

C,清末预备立宪的具体知识,见于《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教版《选修二》中提到:“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又被迫筹划实行‘预备立宪’。”可见革命形势高涨,是推动清政府立宪的重要因素。

D,南北和谈从清末持续到民国初年。和谈后,孙中山将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南北和谈的双方是袁世凯与革民党人,并非清政府。故错。

1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         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中共军队的建立与名称。

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号始建军,其后军队的名字屡有变更,因此往往能从材料里中共军队的名称,来判断时代。如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军队称“红军”;1937年—1945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其军队称“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与“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1945年至今,称“人民解放军”;1950年—1953年抗美援朝时期,朝鲜战争上的中国军队称“志愿军”。

A,“国民革命军”为国民党军队名称,诞生于1925年黄埔军校创办后。故错。

B,1933年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此时中共军队名为“红军”。

C,题干强调军队的创建,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关系不大。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于1931年11月。

D,有不少同学误选了D,要知,“人民解放军”的概念在当时尚不存在。

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新中国外交活动。

北京卷历史命题,不会刻意回避热点。相反,很多时候会和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强调以史为鉴,指导现实生活。这从过去几年的高考真题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此处不再赘述。今年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整的纪念。同时也是中日关系正常化40周年的纪念。因此本题算是对当下热点话题的呼应。

A,人教版《必修一》政治史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中有:“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回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因此非洲诸国对新中国入联帮助甚大,以至于毛主席曾说,我们是被第三世界的兄弟们抬进联合国的。故①正确,所以选A。

B, 40年代末50年代初,刚建国时,我国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在此之后才有更多的非洲国家和中国建交。因此②中“50年初”不恰当。故不选B。

C,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正式成员国。故③错,不选C。

D,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为:中、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故④错,不选D。

20.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A 罗马法规定,债券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 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

B 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3万增加到20万 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C 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 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D 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 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这道题目和16题,都算是今年北京卷在命题形式上的一大创新,要求考生能够对材料灵活处理,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与自己所学相印证。具有相当的难度。

A,首先,材料中“债主”,并完全不等同于结论中“高利贷者”;其次,债主有权将债权人卖为奴隶,也不完全等同于其政治地位很高。因此两者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成立。

B,此选项迷惑性较大。1801—1844年,英国逐渐完成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也的确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但是,仅仅从“伯明翰市人口从7.3万增加到20万”,并不能充分说明结论中的“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因为没有和此前、此后的人口增长速度相比较,于是“迅速”两字便无从谈起;何况,仅伯明翰一城市的情况,并不能代表整个英国。

C,俄罗斯农奴制改革发生在1861年,此后才开始俄国近代化历程。材料中的“1860年”意味着其时俄罗斯还处于农奴制社会,因此,结论中“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也不成立。

D,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西方各国陆续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1910年的德国即是如此。二工时期的典型特征,便是生产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大量出现。此选项材料与结论匹配。

21.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英国光荣革命爆发,《权利法案》颁布之后,英国国王的权力。

今年6月,是英女王伊利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整的纪念,同时恰逢伦敦奥运会。所以英国的历史也算是时下的热点话题之一。

英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经历了一段较为漫长的过程。简言之,首先,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国王将立法权交予了议会;其次,1721年,沃波尔当选英国首任首相,责任制内阁形成,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将行政权委托予首相;再次,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代旧贵族,在议会中占据了主导权。等等。本题要求考生逆向思维,根据所学反推在《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还保留的权力:行政权。

A、C,人教版《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1课,对《权利法案》的内容有较为细致的介绍。如“征税权属于议会”、“和平时期不得招募或维持常备军”,由此可以排除A、C。

B,人教版《必修一》政治史第7课,提到《权利法案》的内容时,有“限制过往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云云。故B亦错。

D,前文分析中指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还保留了行政权,此选项“任命大臣”包含在行政权当中。

22.巴黎著名的协和广场曾几度更名,见证了法国的曲折历史。1793年时它名为“革命广场”,1795年改名为“协和广场”,1826年又改名为“路易十六广场”,1830年最终定名为“协和广场”。将这些名称与下列历史时期相对应,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②七月王朝时期 ③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④督政府时期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法国大革命的过程。

本题再度考察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具有一定难度。

人教版《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一书,对法国大革命的曲折历程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法国自1789年爆发革命之后,于1773年迎来雅各宾派专政的时期;而雅各宾派随后在热月政变中被推翻,1795年,督政府组建成立;来到19世纪初,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1830年,七月王朝又取代了波旁王朝。革命过程一波三折,事件时间十分繁琐,都增加了此题的难度。

但从实际做题的角度来看,考生可以先易后难,根据题干中第三组词,将较简单的“路易十六广场”定位到“①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先确立XX①X的顺序,排除A、B。再进一步判断③与④孰先孰后。

23.图7是某个历史时期的欧洲部分地区示意图。下列各项历史事件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是

A.普法战争爆发

B.第二国际建立

C.两德统一完成

D.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察第二国际的时代背景。

本题需要考生掌握四个选项中,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以及当时欧洲的国际政治格局。还需要考生能从地图中获取足够多的有效信息。难度很大。

A,普法战争发生于1870—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前夕。交战双方为普鲁士与法国。当时的欧洲地图上,还没有“德国”这一名字。直至普鲁士战胜,国王威廉一世才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故错。

B,第二国际成立于1889年,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而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遇刺,成为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故“第二国际建立”与图中“奥匈帝国”的信息相匹配。但北京课改后,奥匈帝国与一战不是必修课的主要考点,甚至书里都没有太多提及,所以题目的难度相应提升。

C,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统一于1990年,当时苏联尚未解体,图中不应该出现“俄国”。故错。

D,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在1991年底,但也在苏联解体前,图中信息不符合。故错。

3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 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参考答案】材料 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 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试题解析】第一问相对比较简单,这是今年的一个新的变化,以往37题第一问古代史部分是这道题较难的部分。第一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总结儒家和道家的观点,这问很简单,因为儒道两家的观点不是很多比如儒家有仁、礼、德;道家有无为、顺应自然、朴素的辩证法等。另一个是问这些言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个也是比较简单,可以参照百家争鸣的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作答,但是要和言论的内容相结合。自从课改以后必修三传统文化部分的知识考查比例有所增加,比如在2010年考了董仲舒、韩非子,2011年考了黄宗羲的思想,今年考了老子和荀子的思想,预计对必修三知识的着重考查将成为北京卷的新特点。

材料三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所谓的“南北通州”是指北京通州和江苏南通,它们均与大运河关系密切。但在近代以后,随着运河漕运的停止,北通州及运河沿线大多数城市衰落,南通州却未停止发展的脚步。1898年南通大生纱厂创办,此后建立的大生港承担了航运的功能。到20世纪20年代大生资本集团形成,包括棉花种植、碾米、造船、纺织机器制造、发电等企业及银行。其间,南通还创办了师范、农科、商业、纺织等学校,兴建了博物苑、剧院、公园等公共设施。

(2)阅读材料三和图11,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南通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南海依托江海,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张謇的事业救国思想和实践活动,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清政府予以政策 扶持,使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有利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

【试题解析】第二问要分析南通在近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其实考虑使用我们在课上讲过的从民资、自然经济和传统思想、外国入侵和外来经济要素的影响、当时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和大的历史环境5个角度进行分析。特别是要能从材料的信息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比如出现了“大生纱厂”这就代表民资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想传播,“独办企业的特权,税收负担较轻”代表政府政策的支持,“学校的兴起”可以说是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相对完善。当然还不能忽略材料中的地图,在地图中可能重点强调的是南通的地理位置和与通商口岸和运河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一问是在一二模中各区疯狂考的城市化题目的变种,比如东城的二模和朝阳的二模都考了近代中国城市化得问题。而且从去年开始北京卷开始考察学生解读地图的能力,比如去年考察了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变化。

材料四 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1935年全国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3)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对材料四进行解读。(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材料表明,最初由于美国宪法没有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流,导致总统两次否决国会提出的议案。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对宪法相关条例的解释,解决了联邦政府可以治理河流的法律问题,但是仍然没有理顺联邦和地方在治理河流方面的权力关系,所以国会仍陷于长期争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自然灾害,客观上要求联邦政府更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罗斯福新政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这一切为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创造了条件。

以上内容表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特点是权力制衡。权力制衡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 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

【试题解析】第一问和第二问如果说是秉承和传统,那第三就是一个新突破。这是在模仿全国卷第41题的出题方法,让学生先归纳材料中的事物再通过结合所学知识来论述一个问题,其实在海淀的零模考试和西城的一模和二模考试中都考过类似的题目。这道题一共是12分我觉得可以分三个部分答题,材料的内容、相关的史实、自己的评价。材料的内容就从材料中归纳就可以,相关的史实问题中已经明确了是从美国权利分配的角度去答,就去描述美国国家权利是如何分配就可以,一定注意是两个方面一是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利如何分配,另一个是美国立法、司法、行政这三个权利是如何分配。最后是自己的评价,既然是评价一定是两个方面有利有弊。

“水与人类文明进步”关键词表

三峡水利工程 筒车 新航路开辟 轮船招商局 第聂伯河水电站

海上马车夫 北洋水师 软盘针 水力织布机 海上丝绸(陶瓷)之路

(4)阅读上表,从“水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10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主题:水与社会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筒车、水利织布机、第聂伯 河水电站

添加的关键词:漕渠

简要阐释:中国古代,修建漕渠,使用筒车灌溉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水利织布机等,解放了劳动力,工业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成为社会经济与生活的重要能源。第聂伯河水电站是水利发电 的代表之一。

【试题解析】如果说第三问是对全国卷的模仿,那第四问就是北京卷特有的题目:信息分类。这道题的角度是水与人类文明,其实这个话题我们在课堂上强调过了,今年所有与海洋有关是历史事件是高频的考点,因为今年在海洋上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了,只不过这道题进行了一个变形,把海洋的范围扩大成了水。去年北京卷也考了相同的题目,是以爱国为主题分类关键词补充关键词形成主线,然后论述这条主线。遇到这样的题目学生肯定会发懵,但是在东城区一模和二模的考试中都出现了类似的题目。做这样的题首先是将关键词分类,看看那几个关键词属于同一范畴,然后再补充关键词,在对主线进行论述。面对这样的题目在未来的教学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讲解清楚主干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加对相同相似历史事件的对比,以及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综上,今年37题较之以往是稳中有变,一方面着重主干知识的记忆比如第一问和第二问,另一方面增加了对学生论述问题能力的考察比如第三问,最后还是秉承了北京卷考察信息分类的光荣传统比如第四问。通过这张卷子对2013年的高考复习有很大指导意义:首先着重主干知识,北京相比全国卷更加的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察。其次重视各区一模二模考试,各区教研组合高考命题组的斗法年年都在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上演,这几年各区教研组的命题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无论从知识点的分布还是呈现的方式各区的一、二模考试或多或少都有些“未卜先知”,所以如果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试卷,相信学生在拿到高考题的时候都会有似成相识的感觉。最后就是重视课外知识的积累,现在的历史考试从命题的形式上变化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视对信息的提取和分类,如何提高这些能力只能通过日常做题阅读的积累。

39.(22分)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

(1)20世纪上半叶,孙中山和甘地分别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经济主张。请比较两者经济思想的异同。(8分)

【参考答案】相同点:两者都反对西方殖民掠夺,主张本民族的经济独立。

不同点:孙中山希望实现国家现代化;甘地则希望回归传统经济生活。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甘地则主张发展传统手工业。孙中山有比较系统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方案——《实业计划》;甘地发展经济的方案稍显简略。

【试题解析】这种不给任何材料直接让考生写答案的出题形式,上一次在北京文综历史卷中出现还得追溯到遥远的2004年。(我知道这句话不可能出现在新东方的官方试题解析上,但是还是忍不住要把它写下来:39题这种不给任何材料直接让考生写答案的出题形式,上一次在北京文综历史卷中出现还得追溯到遥远的2004年。那时候,“李宇春”三个字还不是“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翻版(2005年),“羊驼”也还没有被人叫做“草泥马”(2009年)。在北京文综试卷命题技术不断成熟的大环境下此题的出现实属奇葩!)在北京文综试卷命题技术不断成熟的环境下此题的出现确实令人诧异。至于将孙中山和甘地联系在一起对比,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也不是无章可循。首先,去年的选修主观题就是将相类似的题进行对比考查(参见2011年北京文综卷37.2,考查1787宪法和《人权宣言》);其次,孙中山、甘地、凯末尔同属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再次,2012年海淀二模已经将甘地、凯末尔进行过对比考查(参见2012年海淀二模第22题)。

本题从民生角度将孙中山和甘地进行对比,不仅具有新意,而且切合文科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关注现实的传统。答案设计方面,一方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对考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也有较高要求。本题最大的缺陷在于答案设计过细,尤其是《实业计划》这个点,人教教材仅仅在选修的小字部分有所提及;岳麓教材也仅仅是将“实业计划”作为《建国方略》的一部分进行论述。

这一题给今后的考生三点启示:

1、虽然甘地这一边缘知识点在今年考试中出现,但统计试卷不难发现:主干知识依然是考试的重点!大多数考生不必因此而担忧,依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必修的学习上,尤其是必修的主干知识。

2、对于边缘知识点的复习,一个重要技巧是将当年的一模、二模题进行完整、细致的分析和查漏补缺。如上文所述,甘地知识点在海淀二模中曾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3、虽然《实业计划》这一点几乎无人能及,但其确系人教、岳麓两套教材的交集,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对两套教材交集予以足够的重视!

40.(30分)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 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1)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功用。(4分)说两种地图所反映的社会思想背景。(4分)

【参考答案】欧洲中世纪地图主要用于宗教宣传;中国古代地图主要用于世俗事务。欧洲中世纪地图反映出当时基督教神权思想居于社会统治地位;中国古代地图反映出中国中心论的思想。

【试题解析】本题以地图为切入点,将同一时期东西方地图进行对比,并让考生进行功用和背景方面的对比,不仅仅考查考生阅读、概括材料的能力,还考查了考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不大,仅需要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将知识简单迁移即可。

 

相关推荐

2014年北京高考随迁子女提交报名申请须知

2014年北京高考报名时间:11月9日至12日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