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大学 > 校园生活

关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经典文章

编辑:jz_guohl

2015-04-18

大学生网络交友的渠道有聊天室、网络游戏、网络论坛等,其中又以网络聊天为主。与传统交友相比,网络聊天交友缺少伦理制约、身份认同,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情感盲区。大学生网络交友速度之快,已经没有传统朋友之间的真诚、互信。对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交友情感的正面引导、网络安全教育,搞好网络心理咨询等。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些大学生网络社交方面的知识,希望大家借鉴。

一、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界定是: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因此人际关系是一种建立在心理接触上的社会关系。所以在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更大,也更直接。从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 过度沉迷于网络交往(网络聊天室、网恋、网婚等)的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综合症, 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障碍, 这种心理疾病正在吞噬着上网者的身心健康, 削弱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使其对网络产生依赖,缺乏恒心, 产生惰性,引起情感自我的迷失,不喜欢与身边的人交往, 不参加集体活动,并导致学业出现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交往,还可以使大学生的集体与社会归属感消失, 心理幸福感降低, 孤独感与抑郁感增加,在现实世界交往中产生人际关系障碍。这种现实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障碍。首先表现为疏于交往。由于网上交往的种种优势,使得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意义认识不足,以为这种虚拟世界的交际活动就可以满足人际交往的种种需要。他们在网上交往得越多, 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就越少。这种过重地依赖网络的间接交往而疏于现实的直接交往的人际交往方式,必然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心灵孤寂、自我封闭。其次表现为自轻自贱。愈是沉迷于网络,就愈是感到网络的深不可测, 感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助,也就愈感到害怕与狂躁。于是,网络痴迷者常常出现自我评价降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不能悦纳自己等现象, 严重的甚至有自杀的意念和行为。

2、个性障碍。首先表现为角色混乱。大学生在网络交际中以虚假的身份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体验着新的多重角色的乐趣。但这种多重角色的相互冲突、虚拟身份与真实身份的相互矛盾, 极易使他们无法将网络中的虚拟影像同现实中的真实自我统一起来。其次表现为感情虚伪。由于网络人际互动的符号化交流与面具性人格, 使得网络情感常常是虚假的, 这种网上交往的情感体验会被移植到现实人际交往中。其三表现为孤独自得。沉溺于网络交际者, 下网即烦躁不安, 与人无语, 出现了所谓的“互联网成瘾综合症”。这种现实人生中的“独孤大侠”式的生活, 会导致他们社会心理的分离, 集体观念的淡漠。其四表现为自我中心。由于他们在网络交往中应对自如, 在现实生活交往中处处受挫, 孤独感日益加重, 促使他们在网络虚拟人际互动中自我放纵、自夸自尊, 以引起网友的注意, 甚至不惜采取过激的言行。这种“自我中心”心态的日益膨胀, 很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自恋型人格障碍,这种障碍的产生, 又使得他们在现实人际交往中陷入束手无策或格格不入的窘迫境地。

3、情绪障碍。网络世界是高科技筑成的虚拟空间, 最缺少的就是现实世界的人情味。长期沉迷网络的网虫们甚至连基本的感情判断都会日益淡化, 人性的东西会逐渐减少。这种情绪体现在现实人际交往中, 势必导致他们的情绪过于内隐与稳定, 缺乏情感的感染力, 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

4、语言障碍。一些沉迷于网上交际的大学生, 往往因为疏于现实交往, 将所有心事都交给了网友, 缺乏现实交往的动机, 导致其现实人际交往的勇气与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与培养。他们在网上可以与网友甚至陌生网民侃侃而谈, 而在网下现实交际中却不善言辞, 他们感到只有网络交际才能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智慧与幽默的交际才能,于是, 他们更加青睐网络交际而回避现实交际, 其结果是,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 羞怯心理得不到纠正,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 在现实人群中更加沉默寡言, 性格更趋内向。

5、行为障碍。网络人际交往具有自由性、平等性、弱社会规范性的特点。大学生们参加网络人际互动没有社会角色的义务, 没有道德伦理的规范, 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管理, 更没有老师的监督, 这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规范性和道德约束力, 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也恣意妄为, 这势必造成他们不被他人接纳处处碰壁的尴尬局面。

二、健全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心理素质

从调查结果的数据显示, 沉溺于网络交往并导致网络综合症的大学生比例虽然不是很大, 但网络交往导致的心理障碍的危害性却极大,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正常的学习生活, 也对大学生现实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交往发展友谊, 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提高其网络交往道德的自律性,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使用能力, 使网络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生活和全面发展, 是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重视网络心理教育, 搞好网络心理咨询

大学的网络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对于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增进学生全面素质培养,提高学生人格水平和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网络的隐秘性特点, 大学生更愿意说出心里话, 而且由于网络交往时空的及时性、无限性和普遍性特点, 更便于进行团体咨询、心理互助、多样化心理知识的普及等。因此, 可以在网上设立心理咨询主页, 定期更新有关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 并由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对访问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解答问题。当然, 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也应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因此,不但要重视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和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还应重视网络心理教育, 搞好网络心理咨询。

2、对网上情感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消极情绪对学生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 大学生无论在网上或网下交往中都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 寻找宣泄负面情绪的合理途径, 加强自己的修养, 开阔心胸, 冷静克制, 合理疏泄, 保持平和良好的心境, 才能在网上与网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与虚拟性与真实性并存的情感环境, 大学生一方面可以在网上大胆而直接地与异性交往, 但另一方面, 这种真真假假的网婚、网恋又给大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了解网恋、网婚、网上交往特点,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恋、网友交往原则和观念, 教育大学生对其情感要进行合理控制、宣泄与适度调节, 使情感朝积极化、理性化、健康化方向发展, 同时, 还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网上与网下婚恋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3、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素质

克服自卑、悦纳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既能了解自己, 又能接受自己, 有自知之明,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不会因为自己的长相、经济条件、家庭背景而在社会交往中出现自卑心理, 逃避与人的现实交往。不能悦纳自己、有自卑心理的人, 在与他人交往时其常见的表现是犹豫、悲观、孤僻、自我封闭、言行被动, 在社交场合表现拘谨, 不敢抛头露面, 生怕当众出丑。这样的形象是不利于交往双方相互之间的关系正常发展的。过度沉溺于网上交往的大学生容易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冷漠。冷漠、孤独状态往往是个体压抑内心愤懑情绪或消极悲观情绪的一种表现, 他们表面孤独、冷漠, 内心却倍受痛苦、寂寞、不满、悲伤的煎熬, 有强烈的压抑感。因此, 大学生一定要克服这种冷漠、孤独的心理状况, 打开闭锁的心灵, 积极投入到现实世界中, 与身边的同学、朋友发展友谊与爱情, 体验到真实世界生活的多姿多彩和温暖关怀, 摆脱冷漠与孤独的困扰。塑造健全人格, 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要塑造健全的人格, 必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对自己人格的缺陷与弱点(如自卑、胆怯、抑郁、冷漠、懒惰、任性、自我中心等)予以纠正。健全的人格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常识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校园生活

免责声明

威廉希尔app (51edu.com)在建设过程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信息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信息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原网站所有,如果您对本站信息资源版权的归属问题存有异议,请您致信qinquan#51edu.com(将#换成@),我们会立即做出答复并及时解决。如果您认为本站有侵犯您权益的行为,请通知我们,我们一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