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大学生活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12年看点:我们应当塑造怎样的现代大学生活”一文,供大家参考!
12年看点:我们应当塑造怎样的现代大学生活
大学生活是广大师生在校园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范式、联动模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宏观样态,通俗地说,就是校风校貌、校园文明。大学生活是人生中非常宝贵和最为丰富的生活阶段,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是未来社会生活的实际演练。现代大学生活既包括广大师生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包括广大师生的生活氛围和生活环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大学,就其本质来讲,是一本学术的百科全书,也是生活的百科全书。一个人到了大学,才知道什么叫做“生活”,什么叫做“独立的生活”、“自我的生活”、“自然的生活”、“社团的生活”、“有感觉的生活”、“有理性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才知道怎样去面对生活的挑战。一、塑造自由、平等、创新、协作的学术生活首先,学术生活应当是充分自由的。学术自由意味着学术没有禁区,各种思想和假设,所有的哲学系统和科学理论,所有的宗教、政治、文化和世界观,以及所有的“事实”都是可以质疑和向其提出挑战的。热爱真理、发现真理、传播真理、为真理而斗争,是大学学术生活的主旋律。哈佛大学将“以真理为友”作为校训,诠释了研究型大学的真谛。其次,学术生活应当是平等的。即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术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术评价方面人人平等,教师与教师之间平等,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学科与学科之间平等、专业与专业之间平等。学术上的创造和贡献是平等的基本尺度。第三,学术生活应当是创新的。创新往往以批判和反思为先导,要在教师中间滋养一种批判与反思的精神,要对一切现成的结论和学说敢于提出怀疑和挑战,并善于通过思想和实验,实现方法和理论创新;要在学生中间培养和激励好奇心和兴趣(好奇心和兴趣是创新和学术创造力的灵魂),要把个人的智慧与优秀的直觉和毅力相结合,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推行制度创新,并用制度创新保障学术创新。第四,学术生活应当是团结协作的。这里关键的问题不是每一个人如何工作,而在于大家怎样在一起工作。在讲团队精神的基础上,还要讲团队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大学生要不断提高学术品位,养成对学术的尊敬和崇拜。举办各种各样的名家讲座、学术报告会、高层论坛、专题沙龙、workshop等,目的就是使学生们天天都能感受到大师的思想魅力和渊博知识,塑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二、塑造民主、高效、规范、有序的政治生活校园政治必须是民主的。包括广大师生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自治、民主自律、民主维权等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广大师生以及教代会、学生会、研究生会、各种社团组织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全体师生除了享有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外,还享有广泛的与学校的改革、建设、发展、稳定以及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权利,包括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申诉权等在内。校园政治必须是富有效率的。效率意味着以最少的政治资源投入获得最好的政治产品和最大的政治效果。为了富有效率,必须尽可能避免政治决策的失误,特别是重大决策的失误,因为决策失误必然造成重大损失。校园政治不仅是民主的、高效的,也应当是规范有序的。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实践着政治生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政治生活画卷。三、塑造高尚、平和、健康、充实的精神生活大学精神生活应当是高尚的。高尚的大学精神生活既表现为对人类价值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更表现为对知识和学术的崇尚,对知识和学术的激情,对学术权威的爱戴和仰慕,以至把伟大的科学家和人文大师作为偶像。现代大学精神生活应当是平和的。过去人们常说文人清高,讲的就是文人在世俗面前的那种平和心态,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不为权势富贵所屈服。今天,时代不同了,清高、乐意清贫、“不食人间烟火”,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在物欲横流面前,在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面前,作为文人和学子还是要有平和心态,至少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应当保持平和心态,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躁,不要过早地染上“拜物教”。平和的心,还意味着善待他人,以宽容、友善、温和的心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大学精神生活应当是坚毅的。中华民族一向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奋发有为、积极向上、艰苦奋斗。毛泽东主席经常讲: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所说的精神,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体******员始终保持******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讲的也是要有一种精神,这是一种新时代的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大学精神生活应当是充实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必然是五彩缤纷的。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精神生活不能单调,不能呆板,要激发广泛的兴趣,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在精神生活中,情感生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人是有丰富情感的高级生命形式,情感生活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摇篮。情感作为一种心理体验,是一个关系范畴。在现代大学的情感生活中,我们要特别强调尊重老师,奉行良师益友,亲师信道(亲其师,信其道);强调对同学要有真情实意,不要虚伪;对自己的恋人要有爱心、纯情、耐性,要用忠诚和责任去呵护;对遇到困难的同学、对弱者和社会弱势群体要同情,要关爱,要帮扶。对生活和人生保持乐观态度、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遇到挫折与失败挺得住的心理素质。四、塑造文明、高雅、多元、动感的文化生活五、塑造科学、合理、殷实、简约的物质生活首先,物质生活要符合科学,要讲究规律。有这样一条广为传播的短信:“健康是走出来的,疾病是吃出来的。”它告诉人们物质生活,首先要遵循生命存续的规律,生命在于运动,人体运动是最为重要的物质生活,健康的体魄是幸福物质生活的标志。其次,物质生活要合理。主要是指有条理、合情理。工作学习的时候热情专注,休息时可忘掉一切,劳逸协调。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根据身心健康的需要而安排饮食,营养均衡,不暴食暴饮。合理的物质生活,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健康长寿,本人愉悦,家庭幸福,社会受益。要树立一种合理的消费观,要学会“理财”,量力而行,精打细算,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有些学生不尊重父母的劳动,不珍惜父母用血汗换来的货币,赶时髦、讲排场、高消费、铺张浪费,往往娱乐一次的开支就成百上千,花钱没有计划,常常在收到父母寄来的生活费的最初时间里大手大脚,把最基本的伙食费都提前花掉了,以致后来的日子非常窘迫。合情理的物质生活,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至少包括不抽烟,少喝酒,远离黄赌毒,远离低级趣味。第三,物质生活要殷实。殷实的物质生活绝不意味着铺张浪费。对学生来说,无论自己的家庭多么富有,在校期间都不应该刻意示贵,刻意炫耀,要理性地对待财富,对待生活,不要把自己打扮成为穿金戴银的土财主、浑身珠宝气的“大户”人家,那种装扮是早已过时的故意露富的特殊年代财富的象征。比阔气,比华贵,比富有,那是没落贵族的变态心理。第四,物质生活要简约。树立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不仅是树立理性消费观的需要,也是合理使用公共财政拨款和学费的要求,更是对纳税人、对学生及其亲属的基本伦理。六、塑造安全、开放、互助、环保的社区生活大学社区首先必须是安全的、平安的、使学生安居乐学,教职工安居乐业。创造安全社区,既是校党委和行政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教工和学生的责任。保持平安,防火、防盗、防诈骗,防灾害。大学社区应当是环保的、绿色的,有利于健康的。环境是一个可大可小的概念,整个校园是一个环境,每一栋学生公寓,每一间学生宿舍是环境,甚至厕所的每一个蹲位也都是一个环境。
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河北大学生网所提供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敬请网友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