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拨灯我窥儒释道

2012-11-02

鉴于大家对大学生活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12年拨灯我窥儒释道”一文,供大家参考!

12年拨灯我窥儒释道

佛语云“一阐提具有佛性,只待被大乘风吹拂?而开显佛性”,多悟自成佛也。

大智若愚原就是道家的返璞归真境!

人非人,人追求简朴岂不更高。万物众生皆一般,道家真人,佛家圣人,为何要建立屏障与世隔阂?桃花源亦非真好?儒说成为经天纬地的英雄,谓之“人皆可认为尧舜”;道家为了让人返璞归真,佛家为何不自由穿梭于两者之间呢?圆满是个极致,我不喜欢极致。飘飘乎似神游,来去无阻,佛之真谛为:寻常普通又可做真雄,又可作孩童。

禅宗以为“我等于佛”、“佛等于我”、“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出,不从外入”。我说出生避世入世无阻乃是佛的最高境界。天下有几人可得此景?我反正还未做到,也不知穷尽吾生可至何境?

若说佛是加法,道是减法,以中国的老年尺度说来,60岁以前是加,60岁以后是减法,我暂时自定60岁为尺度。“加”不是填塞,目的在于满盈,而更惜于择取,在人生的沙滩上“挑选”那亮晶晶的人生真贝。“减”不是抛弃所有,人,作为人有些是不可抛弃的。虽有曰:人握拳下世,摊手而去,不带走一点东西。但殊不知下世是但愿,离是记忆的尘封。也许现实中好像已有了隔阂,但真正的那份纪念存储在心灵的殿堂。

无意偶然看到老子的“婴儿境界”说,无知无欲,无争无执,见素抱朴,无为而为。

于今,我莫名地倾心于佛家说的“禅定成佛”。心境始天然有超越天然,物我两忘,真的能两忘吗?

假如做一个简朴小结,则儒家比较正视一个人的行为规范,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道家比较正视方法,讲的是“游戏技巧”,释家比较正视内在涵养,讲的是“大聪明”。总之,儒释道三家对世界的研究尽管有一些差异,但总的都是提倡从研究自己开始,也就是从主观、内部的修炼做起,然后进而研究社会和世界,使自我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聪明的人,从这个基本精神来说,儒释道三家三教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或“蜂王浆”,是对现代人也大有裨益的学问。

三家对世界的概括,儒家讲的是“未知生焉知死”、“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不要去着迷于云里雾里的事情,而要正视现世的修炼;道家讲的是“穷尽变化”,努力了解世界和社会的变化规律;佛家则讲“缘起性空”,不要被外部世界纷纷扰扰的现象所疑惑。

比较三家,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性”,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性”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良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天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从对个人的涵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摄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

盛唐时期,不仅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空前绝后的盛世,更开启了儒释道三教百花齐放水乳交融的黄金时代,完成了华夏民族精神家园的构建,使吾等国人终得以优游于儒释道之间,入世出生避世进退自如无挂无碍,大功大德泽被苍生耶。以儒家精神入世,正心、诚意、修身,则家齐而国治,垂拱而天下平服也。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