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如何适应新生活

2012-08-29

【编者按】大学新生来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在学习、交往、生活等方面面临很多新问题。今天,我们请大学老师介绍一些经验,帮助新同学尽快度过“适应期”。

经过高考的奋力拼搏,大学新生满怀希望进入高等学府。面对新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新的人际氛围和生活环境,可能会出现“心理不适”。入学之初,新生由于水土不服、想家等原因,往往出现不能融入班级和宿舍,甚至想退学等现象,并引发焦虑、倦怠、烦乱、无聊、自责和行为上的不良症状,这种现象被称为“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也有研究者把大一这段适应时间称为“心理间歇期”。这本属正常现象,但如果不对其加以引导和疏通,一味任其蔓延,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

新生的学习适应主要集中在专业认同、自我定位、学习方法三个方面。有些新生由于填报志愿盲目或者是被调剂专业的原因,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有可能发现对专业提不起兴趣,看不到本专业发展的希望,自然对所学专业产生不认同感,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很多学生是高中班级的“佼佼者”,但“山外青山楼外楼”,进入大学后有可能丧失了以往“尖子”的地位与优越感,落差较大,难以在学习上找到新的支撑点和成就感。另外,大学学习风格的改变也要求新生转变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安排学业的能力。大学课堂容量大,教师讲授比较抽象概括,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加之大学课余时间比较多,自由度大,这让不少学生感到很吃力、无助、无所适从。

有关学业问题,学校要改进教学设置,比如增加选修课。学生也应该耐心摸索专业领域里自己的兴趣点,并结合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观,必要的时候参考“职业人格能力测试”,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业生涯规划。另外要明确我们需要做的以及我们能做的就是忠于自己的选择,并让这个选择更有价值。“选我所爱,爱我所选”,不管喜欢与否,都要尽力学好,积极挖掘内在兴趣。对于那些痛失优势地位的学生而言,要端正心态,能够进入大学校园本身就说明了一定的能力,所以就算横向比较不显优势,跟自身做纵向比较也会保持自信水平。同时,在需要的时候学会求助院系老师、同学、心理咨询师等以获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