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莫把炫富当优越感

2012-08-29

【编者按】“开学经济”火爆,新生入学花费从六七千到十几万元不等,除了高消费的电子产品几件套之外,家境优越的家庭甚至为孩子购置了轿车。(8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如同报纸的一个版面会同时刊登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报道和某个富豪榜发榜的新闻一样,今天的高校也时时都在上演着大学生们贫富对比的“生活情景剧”。当贫困生交不起学费甚至连伙食费也没着落的时候,却有富学生“食不厌精”,开着轿车代步了。校园是个小社会,大学校园中的富学生、穷学生,是社会上贫富差距在大学校园中的体现。谁也不能让富学生也去受穷,真正值得关注的,恰是即使富裕了,就该穿着一身名牌,必备iPhone4s、i-Pad3和MacBook“苹果三件套”,甚至开着轿车上大学吗?

有钱怎么花,从通常意义讲,确实是很个人的问题。但是如果看得深一些,或许就能明白,学生过“富得冒油”的日子,即使撇开了其它问题,仅对自身而言,也未必有好处。炫富摆阔决非吉祥之兆。对此家长更应有清醒认识。“自古纨绔少伟男”,倘若家长们一面殷殷期盼着子女有朝一日成为“伟男”,一面却又先在把孩子变成“纨绔”,那么结果不会再有悬念:本心想播龙种,最终收了跳蚤。

还有许多家长只知道起跑线就是分数,其实,吃苦耐劳更是起跑线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吃得菜根,百事可为”,乃是经验之谈。能吃苦未必就能成才,但吃苦一定是成才不可或缺的前提。时代不同了,社会变化了,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规律不会变。上大学既是学专业知识,也是求立足社会的能力,而一进大学就做“新贵”,恰是还没起跑就落在起跑线后面了。

但是仅有劝谕和告诫也是不够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纨绔”的温床,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学校必须理直气壮地对炫富消费说“不”。大学虽然无法改变贫富差距悬殊这一客观现状,但可以在校园内作出限制“炫富”的规定。大学更须旗帜鲜明地构建“以品学兼优论英雄”的价值评判标准,通过自身独立的价值判断来整合贫富差距的原初社会身份,使学生以平等的“大学身份”在平等的心理起点上进行竞争。有了这个标准的牵引,则不仅不会使贫困生产生失落感,也能让富学生悟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