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不能全凭收入说了算

2010-12-01

编者按:“读书无用论”--大学真的白读了吗?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目前就业压力大,每年未就业的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大学扩招文凭贬值,薪水可以判定读书无用吗?大学生“含金量”还在,学识、胆量、青春,仍是他们的“绩优股”,其升值预期相对较大。农民工选择的是工作,甚至就是找个活计,辛苦劳碌,求得生存,几乎没有回旋余地。两者之间何谈可比性?

    相关资讯:   
    “读书无用论”--大学真的白读了吗
    “读书无用论”--网帖:大学生和民工的共同点
    “读书无用论”--该不该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读书无用论”--不能全凭收入说了算
    “读书无用论”--大学生起薪接近农民工不全是坏事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蔡昉虽然强调说,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变动率远高于农民工,且在大学生身上人力资源的投入收益最终会得到体现,但他仍担心这种现象造成负激励的效应,“干吗要去读书?”因为这会造成早辍学一年就多挣一年的钱的观点,“干吗上大学?然后就是干吗上高中?甚至是干吗让孩子去读书?”

仿佛如魔咒一样,每隔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就会盘旋在人们的头顶,令人纠结而无奈。读书无用论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悲情文本,它每每出现,总会或多或少引发人们的议论与共鸣。

平心而论,如果与30年前的大学生相比,今天,读书确实很“无用”。学者于建嵘曾回忆道,“1979年我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现师大)政教系。当时我们厂区只考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生,本科就更不要说了。我对我母亲说,您没有工作不要怕,我一毕业就能让您过上好生活。”一考上大学,本是赤贫的于建嵘为何能如此底气十足?正如其坦言,“我敢对我母亲说这样的话,是由于我知道我大学毕业后可以拿到每月五十四元五毛钱的工资。这样的工资,当时算高工资了。有这份工资,我就可以让我母亲有稳定而中等的生活。现在有哪个大学生敢对他们父母说这样的话呢?”是的,现如今,有时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他们不停面试,面成了“面霸”也找不到工作,大学生仿佛成了廉价的白菜,有的人为了积累工作经验,甚至声称不要工资。在这种语境中,“读书无用论”抬头自然难免。

但是,更应该看到,此一时彼一时,当时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而如今我们已经进入大众教育时期。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不少省市的高考统招录取率达到创纪录的80%,换言之,考大学太容易了,大学生太多了,在就业岗位尚未同步配套的前提下,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必然。

其实,评判读书是否有用,收入不能是唯一的指标。不能因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在逐渐缩小,就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一方面,如果单纯从金钱或收入来考量读书是否有用,这是对读书、读大学的一种狭隘理解。读书、考大学,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一种谋生手段,而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改变。另一方面,拿大学生和农民工对比也是偏颇。难道农民工就该低收入吗?事实上,一些农民工由于拥有一技之长,且有工作经验,其收入相对来说高一点十分正常,再说不少农民工工作量大、劳动强度也大,为何就不能有高收入呢?

对于贫寒子弟来说,读书、读大学仍然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之一。也许在今天,考上大学没有数十年前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不读书更可怕,一个顺利完成大学的人与一个没有教育经历的人相比,其未来发展往往不可同日而语。常常听“贫二代”说,“‘富二代’有的是背景,我有的只是背影”,但是如果不读书,不做“拼二代”,其子女日后也许只能继续感叹自己只有背影,相反,如果“贫二代”经过拼搏同样成才,其命运有了根本性的转折,就可能改变受穷的状态。

“读书无用论”可以休矣!鼓吹读书无用是危险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当然,为了避免”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政府部门应该多策并举,提振人们的信心,为贫寒子弟提供更加公平的环境。

查看更多信息:威廉希尔app 大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