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迷茫"是因为"大学病了"

2010-12-29

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郑州轻工业学院近日进行了一次大型调查。调查显示,“迷茫”成求职高频词。应届毕业生很迷茫,很多毕业两三年的“过来人”日子也过得浑浑噩噩。“迷茫”路口,多数学生用牺牲专业“妥协”。(12月28日《郑州晚报》)

当代的大学生究竟有多迷茫,透过网上的一段调侃即可见一斑:“我用一麻袋的钱上大学,换了一麻袋书;毕业了,用这些书换钱,却买不起一个麻袋!”。《南方周末》更是刊发过《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的重磅文章,对这种“迷茫”进行了深度描述。追究大学生迷茫的真正原因,则无疑是“大学病了”。

看看今日的大学,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博士、几十个硕士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学术剽窃也几近成为“潜规则”,“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而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的现象在各高校比比皆是。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的《自然》和《柳叶刀》前一段时间就毫不客气的指出“大陆学界治学态度不够严谨”……显然,大学病了。

而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大学生们在此耳濡目染之下,又能形成多么端正的学习态度。退一步讲,大学生们即使想不迷茫,带着十几个博士、几十个硕士的名师们又有多少时间指导他们呢?不要说名师,就是一般的教师,学生们恐怕也只能上课时间见到,下课铃一响即不知所踪。长此以往,学生们毕业时除了迷茫,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西南联大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最近总是被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所缅怀。但不要忘记,西南联大人在战乱条件下之所以仍不迷茫,无外乎一批名师汇聚在他们周围。这些大儒敬畏学术、潜心治学、不爱钱也不走穴,随时为学生们提供耐心的指导,方才造就了一批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目前,很多大学不注重教学质量改进和师德治学精神培育,倒很热衷于自主招生甚至联合自主招生。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掐尖”式的特招,永远也治不好大学的痼疾,永远也培育不出西南联大式的英才,充其量就是在几年后徒增一批“迷茫”学生罢了。

大学做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堡垒,久病不愈后果很严重;大学生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感觉“迷茫”也很不正常。朱清时校长已经在南方科技大学开始为“大学疗伤”,开始化解大学生的迷茫。相关部门和其它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效仿之,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除大学痼疾,让学生们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