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生集体夺冠西方褒贬不一 专家称大学失败

2010-12-20

沪学生集体夺冠西方褒贬不一

盛赞声:中国基础教育震撼西方 质疑声:大学毕业难入外企门

专家说素质教育不给力

“这让我们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这段让美国《纽约时报》发出如此高评价的,不是某项重大发明,而是上海中学生这个普通的群体。

日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在全球47万名中学生的角逐中,上海中学生以全部三项测试第一的成绩让世界惊异。

不过,和《纽约时报》的反应不同,英国《金融时报》却给国人泼了冷水,称“高分未必高能”。而《福布斯》杂志干脆指出,和中学生斩金夺银大相径庭的是,大学生毕素质堪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和创业学助理教授葛定昆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中国的素质教育不给力。

盛赞之声

中国基础教育震撼西方

美国在线杂志《石板书》认为,中美青少年成绩的对比让美国暗淡无光,而英国《金融时报》则一语双关地表示,中国的教育"强度"震惊世界。

《纽约时报》援引里根政府时代美国教育部官员切斯特·费恩的话说,他对上海学生的考试成绩感到震惊,这使他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

美国现任教育部部长邓肯也说:"这是一个让我们醒来的号角,我们可以诡辩,也可以认可美国教育落后这个残酷的现实。"

路透社一项调查甚至给中国冠上了这样的头衔,中国创新力十年后或居世界第一。这项对6个国家中的600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有27%的人认为10年后中国将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头羊。

质疑之声

毕业难入外企从小落的病

敏锐或者挑剔的“老外”看到的可不只是中国的光环。《澳大利亚人报》称,在中国,孩子们能够在童年时期非常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当他们辛苦上完大学后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一点确实很让人疑惑。

《福布斯》杂志则指出,大学生就业率不高,不是因为白领工作机会匮乏,而是因为他们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针对外媒的质疑之声,张丽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从“高分”到大学毕业后的“低能”,是中国学生从小就落下的“病”。

张丽宾称,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不错的,学生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基本逻辑思维很强。而大学生也是从小学、中学这么过来的,教育一脉相承,所以这方面能力也很强。

不过,张丽宾指出,中国学生缺乏对社会生存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如对职业、劳动力市场教育和培训等的了解就不够。而这是他们从小学、中学开始就一直存在的缺陷,直接导致他们就业时候的短板。

原因解读

思维懒惰大学生不敌高中生

葛定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他的朋友曾做过一个实验,找了中国最好大学的5名大三学生和在华外资学校的5名高三学生,让他们同时到公司实习。结果实习一段时间后,高中生3个月的劳动生产力几乎是大学生的3倍以上。

“这个现象让人很奇怪,大学生反而不如高中生?”葛定昆说,后来这个朋友告诉了他其中的原因。

他说,刚开始,大学生都很能干,交代的任务都能马上干完。而那些高中生糊里糊涂的,什么也不懂,但是他们会追着一直问:“why?why?why?”

当这些高中生搞明白为什么后,他们就开始自己找事儿做,而且做得还很好。而那些大学生却不一样,没给他安排工作,他就什么都不干,安排了工作,他就把具体事干完,下一步也就不问。到最后,当然表现不如高中生。

“而且这些大学生还得经常被人督促,‘现在干得怎么样了,接下来做什么’等。”葛定昆说,花在5个大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比高中生还多。

英语太烂九成毕业生进不了外企

之前,全球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报告有两个观点令人震惊:一是中国毕业生人数虽多,但只有不到10%拥有外企工作技能;二是10年后,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国际视野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约5000名此类人才。

报告说,2005年中国有310万名大学毕业生,是美国的2倍多,但在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服务业的必备技能。报告指出,实践经验和英语口语水平的欠缺,使他们中只有不到10%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

葛定昆说,尽管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英语,但真正能用英语工作的却很少。所以,那些不是语言专业的学生自然就难以登门外企。

张丽宾也表示,由于英语不是中国的母语,所以语言就是一道关。而且中国人可能学得很好,但从小没有运用、实践的机会,没有用起来,所以实践中就会存在一些问题。

专家解读

大学生失败素质教育不给力

世界大企业联合会之前的一份报告指出,大学生缺少现代商业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力,这使得他们和跨国公司的要求距离有点远。而这份报告剑指的就是中国的教育模式。

报告称,总体来讲,中国毕业生聪明、勤奋、雄心勃勃且敬业,但根据各大跨国公司的反映,他们之中依然存在一些缺陷,除了外语能力外,还包括公共演讲、团队合作能力的缺失以及与一份高薪工作相匹配的适应能力。

葛定昆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中国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用找唯一答案的教育方式,所以会缺乏发散性的东西。这种教育方式会使得,做起那些有唯一答案的工作就很容易,如整体做重复性的流水线工作。但是需要发散性思维的工作,如销售、管理等,中国的学生做起来可能就不会那么顺手。

此外,他讲到,中国大学课本提供的知识和跨国公司的实际操作可能至少有10年的差距。大学生毕业后可能发现,学了四年后,99%的都用不着,到了一个公司还得重新学习。

专家建议

大学教育不能“放羊”

那么我们的大学生要如何迎头赶上呢?葛定昆建议,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他说,中国大学生相比其他国家学生,学习任务还是比较轻的。所以,他们应该学会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就能达到班级里至少前20%的成绩,把剩下来三分之二的时间去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第二,要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主动找到自己今后想要从事的职业,从而前瞻性的提前准备需要的知识、技能等。

第三就是从大三开始去感兴趣的企业实习。在美国,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都是很早就免费到企业进行实习,因为这是他们喜欢的。这样能让大学生学到不少经验,一步步地加深和提高能力。

追访外企

外企招人软硬兼施

摩根大通大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肖南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摩根大通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主要看毕业生的硬性和软性两方面的综合素质。

其中硬性方面包括学习成绩,当然,外语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就是软性条件,这主要在面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包括沟通的技巧、中英文的表达能力以及思考的能力。

肖南表示,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在应聘的时候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他们认为找工作是毕业的事情”,而实际上很多企业的招聘在大三时就开始了,因为要经过一个“网申”的过程。

他山之石

美先教动手再深造

此外,葛定昆告诉记者,在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体系里面,大学以前和大学以后教育有很大的差别。

在美国,大学以前都是强调动手能力,强调情商的培养,知识的要求不是那么高。美国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周一早上都要给其他同学讲故事,讲自己周末做了什么。所以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在公共场合说话的能力都很强。

在美国,学习知识的阶段是在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我国大学生的2倍以上。但中国却相反,只要孩子一上学就是记知识。

“我以前在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和当地的本科生住在一个公寓里,很多学生都是做作业做到凌晨两点。”葛定昆说,这个正好和中国的情况相反。中国学生在初、高中时很用功,到了大学没人管,学习也就放下来了。

和美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在知识上肯定是高了很多,但要是做起什么事情来,没有指令的情况下,中国人就做不好。而美国人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自己能给自己安排工作,而且做得很好。

中国求职者适合在外企的八种职位

工程师、财务人员、定量分析员、通用类人员、生命科学研究人员、医生、护士和辅助人员

发达国家教育体制

美国:打造大众教育系统

整合大学、社区学院、各类产业再培训中心等教育资源,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职业教育网络,并促进各个机构之间的沟通,根据各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体系与培训方式,使教育培训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德国:学校企业双轨制

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体系。目前,德国大约60%的青少年通过双轨制模式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日本:从义务教育抓起

要求全国的中、小学制定各种教学方针,让学生们了解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等各领域人才的成长历程。针对大学本科以上的高等教育,日本政府试图通过深化高校改革来培养创新人才芬兰:高投入全民高素质

芬兰政府在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在政府预算中,教育方面的开支处于第二位,仅次于社会福利开支。以高质量的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