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泛滥时代来临?再揭教育体制功利硬伤

2010-11-26

编者按:前几年,水博士、水硕士风波闹得很火,归根还是一个质量和数量的问题,风波中学生们对学术的追求依然没有减退,目前又出现了导师把博士生当作廉价的高级劳动力事件,据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成为一些博导为何愿意多招生的原因所在。

    相关资讯:   
    不能把一切归咎于培养制度
    校长:选优而非选资历
    博士生泛滥时代来临?1个导师带47个博士
   
    论文抽检不合格或取消博士学位
    博士渐成“三本”高校准入门槛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周光礼新书《中国博士质量调查》日前在武汉面世。该书通过调查披露了我国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新闻链接:中国成“博士生产大国” 最牛导师同时带47博士)

书中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但抽样调查的1392份问卷中,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但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从这些数字我们刻意看出,我们的博士增长速度绝对不亚于我们的GDP的增长速度,博士泛滥将教育体制的硬伤再次揭露出来。

中国在教育体制改革走了这么多年,其功利性的特色一直成为民众质疑的主要问题。小学、中学的择校费及其他乱收费问题,高校没命地扩招、漏洞百出的高考加分制度、名校的声名与日剧下、教授变成了叫兽,这样乱哄哄的一台教育体制改革戏,处处透出“一切向‘钱’看”的铜臭味儿。毋庸置疑,教育的功利已经成为教育病入膏肓的病灶之所在,所以博士泛滥也只不过是这种顽疾的其中一个小小的症状而已。

在这样的功利目的之下,教育就更像是一个流水作业的产业,博导只不过是这个产业高附加值产品的高级操作工而已,博士都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了,那我们的普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如果一个企业的高端产品如此规模生产的话,那么命运只有一个就是产品降级销售,而企业需要另外创新高附加值产品以替代。而我们的博士不知道会被怎样替代掉呢?我们是生产博士的大国,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义的“荣誉”呀。

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也就是说越是质量要求高的产品越要精雕细琢,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一个博士要寒窗苦读二十年左右,如果我们的博士都可以流水线作业了,那么只能意味着我们的“博士”这一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降,显然这一点已经被诸多事实所应验。“学历造假”这个前一段时间所饱受争议的话题,恰恰也印证了这一点。博士的光环可能依然闪耀,可是博士的内在原动力却已经逐渐暗弱,只能依靠头上的光环惨淡地维持。

博士泛滥再次揭露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功利性硬伤,而在教育体制改革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希望我们的教育部门、分管教育的主要领导们,能够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教育真正成为奠定我们民族腾飞的坚实基础。

查看更多信息:威廉希尔app 大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