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几年,水博士、水硕士风波闹得很火,归根还是一个质量和数量的问题,风波中学生们对学术的追求依然没有减退,目前又出现了导师把博士生当作廉价的高级劳动力事件,据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成为一些博导为何愿意多招生的原因所在。 |
“你懂得不少啊,该不会是博士吧。”
“你才是博士,你全家都是博士!”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博士”不再是令人仰视的光鲜头衔,反而“沦为”一种戏谑的称谓。那其中不仅暗含着“不谙世事的书呆子”等意味,博士还由于近年来的频频扩招而贬值。
笔者一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朋友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对于自己“博士生”的身份,如无必要,绝口不提,唯恐招致异样的眼光。据他所述,为了拿学位,很多人选择的研究课题相当随意,或大而无当。而这些课题除了能制造点垃圾文献外,其实际价值实在有限。因此,尽管他有浓厚的科研兴趣,但混迹在一群硬着头皮混学位的同学中间,他自己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博士。
窥豹一斑,博士的“名声”之所以每况愈下,除了扩招所致数量上的“注水”以外,质量上的“注水”更是问题的关键。
这些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毫无研究价值的“科研”,之所以还会有人来做,无非是要想方设法“切分”国家科研经费;此外,博士泛滥的根源还是在高校本身,为了眼前利益,不惜自降身价,接纳一些“钱博士”“官博士”。
为了提高博士的含金量,南开大学从2006年开始打破博士生“零淘汰率”的机制,3年来淘汰了168人,今年再次出现33名博士生被校方淘汰的情况。令人关注的是,这些被淘汰的博士生中,以在职博士生和文科博士生居多。
当前,学术权力市场化的现象比较突出,混张博士文凭当作升迁的敲门砖,已成当前官场潜规则。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指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虽然表述或有夸张,倒也反映了某种现实。更畸形的是,为了迎合这种“市场”,不少高校还“特设”了各式各样有“特色”的博士学位。这种怪象,是导致博士泛滥、注水的另一重要原因。
南开大学此举的意义在于,勇于自断财路,不低就“市场”的需要,以纯洁高校的学术环境。而有淘汰的博士,含金量只会更高。
尽管国内一些高校也有类似研究生淘汰机制,但如此旗帜鲜明且设计了系统、操作性强的博士“退出机制”,南开实属首例。而且,不少高校所谓的“退出机制”,总的来说不够规范和系统,且操作性差,随意性大,有的甚至变了味──为了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故意让自己的博士生延迟毕业,成为变相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的手段。
博士以学术研究为目的,“严进严出”应是常态,南开大学的淘汰制度之所以能“鹤立鸡群”,就在于它有放弃逐利的勇气。只要能坚持学术的逻辑,不委身于权力和利益,每个大学都能找到自己的办法。
查看更多信息:威廉希尔app
大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