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早前发表报告,指多间直资学校帐目不清,教育局公开有关学校名单后,直资学校议会昨日批评当局一直未有提供明确指引,令学校无所适从。直资学校财务管理混乱带有普遍性,并非个别现象,显示其中存在两大症结:一是当局监管不足,指引不清;二是直资学校没有以学生利益为依归,随意增加学费,有谋取“暴利”之嫌。解决直资学校帐目不清的问题,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教育当局责无旁贷,须加强对直资学校财务状况的监察,尤其应追查增加学费的去向和用途,提升直资学校管理的透明度;二是直资学校必须遵守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并完善财务制度,以学生的利益为依归,不能把学校当作敛财的工具。
教育局披露被指不符规定的全部直资学校名单,结果全港70多所直资学校中,仅得1间榜上无名,反映事件已非“树大有枯枝”的问题。虽然直资学校拥有比津贴学校高的办学自由度,但毕竟接受公帑的资助,监管放任自由如“无王管”,说明教育当局无论在监管制度以至具体监察都存在漏洞,令直资学校习以为常地随意运用储备、不断增收学费。教育局必须对直资学校的行政管理和财务状况进行查核,彻查直资学校款项的运作是否存在违规之处,尤其要查清是否有人从中分肥,向公众作出明确的交代,切实维护学生、家长的利益。
直资学校有多间明明坐拥巨额储备但仍加学费,有的还大举投资股票、楼市,却不向家长提供真实的财务资料,明显有隐瞒、甚至是欺骗的成分。这就不是纯粹财务管理混乱的技术错误,而是涉及道德、诚信的问题。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地,绝不能凭弄虚作假的手段从学生身上敛财。这是作为任何一间学校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不需要什么指引。违规的直资学校却指是当局指引不清所致,这样推诿责任,令人失望。
近年愈来愈多学校加入直资行列,直资学校财务管理混乱状况不改的话,必然对学生利益、公帑善用生成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必须借此次直资学校审计风暴,彻查有关学校的款项是否用得其所,当中是否有人中饱私囊,将审查情况一一公布于众,并对违规行为作出处罚,藉以端正本港的办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