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家对大学就业十分关注,我们编辑小组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2012关于全面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文,供大家参考!
2012关于全面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重庆一酒楼服务员半数是大学生 月薪约700元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饥不择食”了,在强大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抛弃所学专业改行加入餐饮业,愿意从低层做起。市内某大饭店日前招聘97个服务员,其中53个是大学生。
该大饭店董事长称,这些服务员,分别毕业于西师、西政、涪陵师范、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等校,目前已正式上岗。
毕业即失业是最大的浪费
来源:新华网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国政协委员陈万志说,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说,这一后果尤其严重。许多农村来的大学生,是把“上大学进而在城里找个好工作”作为自己唯一的人生选择。
“在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培养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不能说倾家荡产,至少会把不少家庭钉在贫困线上。”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刘中慧说,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是城乡家庭和社会资金的巨大浪费。对大学生个人来说,不仅有长达十几甚至二十几年的人生时间投入,而且还有家庭巨额的经济负担;对社会来说,教育投资是政府财政支出中很重要的一笔,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接受教育后找不到工作,这意味着国家对他的教育投入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
2006年7月,由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及相关部门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的人数仅为49·81%,不到毕业生总数的一半。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解析
学科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全国人大代表任正隆认为,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但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已严重滞后于培养目标的调整,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他认为,有些大学生眼高手低,竞争力薄弱也是就业不理想的一个原因。
有专家指出,我国的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依然呈现出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落后、地域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等特征。现行较为落后的产业结构难以承受由于高考扩招、留学人员大量回归等带来的劳动力结构猛然升级而形成的短期压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文化教育相比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或超前,这种结构性失业的结果就是一定程度的高学历人群失业。
刘中慧代表认为,不考虑中国国情的高校过度扩招是大学生难就业的又一原因。2006年高校毕业生为413万,比2005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在持续下降。
如何评价大学生当搓澡工?新华社记者:前不久,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你如何评价这些人的就业选择?
教育部: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大学生擦皮鞋擦出了连锁店,养猪养出了几百万元的效益,志愿者当上了村委会主任,这类例子很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
大学生“低层次就业”是不是从侧面反映了就业难?新华社记者:大学生这种“低层次就业”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就业难?
教育部:现在大学生找一个工作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学生和家长们都感到满意的理想工作。关键是,在当今,什么样的工作算是“理想”?今年中央国家机关计划招录公务员1.2万余名,却有53万多人报名考试,而有的基层就业项目却没有招满。
数据解读 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
2004-2006中国大学生毕业意向纵向比较
项目2004(%)2005(%)2006(%)变化情况
找工作66.076.079.2↑↑
在国内继续深造12.08.410.9↓↑
创业14.09.84.3↓↓
出国学习7.04.42.8↓↓
过一段时间再说1.01.32.8→↑
合计100.0100.0100.0-
由此可见,接近八成的大学生(79.2%)认为毕业后紧跟着就是找工作,也有一成的大学生(10.9%)表示希望能够继续在国内深造,创业、出国学习或者暂时还没有打定主意的毕业生比例较小。总之,有更大比例的大学生希望工作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之后,研究人员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以及求职心理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其中发现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本次调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招聘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第一渠道;
◆研究得出了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其中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是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
◆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期望薪金主要集中在2000-3000元,同时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
◆大学生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有所进步,但仍然理性不足;
◆首次研究和得出了中国大学生求职动机的内在结构,个人长远发展是最主要的求职动机;
◆求职竞争激烈和自我认识不清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两个压力来源。
研究人员相信,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将会有助于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各界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及其求职心理,为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指导,推动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而有效地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华英才网)
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 新华社记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讨论已经很多了,应该从哪里着手破解这一难题?
教育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还是源于结构性的矛盾: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教育部部长周济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引言:
2008年,全国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前不久举行的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在对2008年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495万,比2007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
第一部分:2007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总结
2007年7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
[签约] 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而北京高校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比例达到了60.37%。
[专业] 调查结果显示,农学、管理学和工学的就业率排在前三位,分别为78.38%,58.02%和55.44%。而一直很热门的法学和医学专业,就业率只有37.85%和31.01%,属于后三位之列。
[薪酬] 调查结果显示,在薪酬预期上,有六成以上(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2000元,甚至还有1.58%的学生愿意"零工资"就业。而在调查中,77.3%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讳言人际关系网络对于用人环境的影响,但此次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企业] 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问题] 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64.09%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要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和调整个人心态,而27.14%的大学生则以降低择业标准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即使在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一些挫折后,也有高达76%的学生认为"找工作的过程是一次必要的人生历练,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并使自己更成熟"。
[其它] 同时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企业不看重外语能力。在受访的44家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看重外语能力,而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在60%左右。企业对毕业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都在50%左右。
第二部分: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二、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 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 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003年统计,大学生所学知识能用3年。我国入世后,这种趋势愈加明显。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
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就业率在统计过程中,应多元化确定其概念,大学生就业问题应以市场化视角来认识,并鼓励支持多元化就业。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隐形就业,随着产权多元化、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化,评价大学生就业的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改变培养与就业信息不对称的统计方法。
三、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我们在调查后的比较分析中发现,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684 更新时间:2008-3-9 9:55:44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而根据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说我们只能用就业的冬天来描述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1供需差别大:
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
2选材要求高: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3专业相同的人多: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
4薪酬逐年降低:
市场只给1700元/月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5骗子,假招聘铺天盖地: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许多骗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和缺乏社会经验的弱点进行坑蒙拐骗。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6缺乏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