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就业指导多成“鸡肋” 学生称选修为赚学分

2012-08-27

【编者按】不久前,在广西某重点高校一堂主题为“职场礼仪”的就业指导课上,授课老师对学生强调官场礼仪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人们在质疑就业指导课变跑偏为官场礼仪课的同时,也对大学就业指导课的现状表示忧虑。就业指导课都教授什么知识?学生怎么看待就业指导课?究竟该怎么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上就业课程多为赚学分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形势指导、信息指导、心理指导和求职方法指导等,通过各种相关的指导服务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不过在一些高校,这门本该对学生就业大有帮助的课程,如今却像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面临着日益尴尬的局面。

“上过两次职业规划课,具体什么内容不记得了。”小赵是一名历史学院的大三学生,他对就业指导课的印象只有刚入学时的几次讲座。“老师讲的全是一些设立目标、做好计划之类的东西,没什么意思,同学们上课也就是听听而已。”

记者调查发现,认为就业指导课程 “没意思”“没用处”的学生数量不少。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不着急就业,所以对就业方面的信息不是很关注,而毕业生由于着急找工作,也没有时间聆听就业指导课程。

中文专业的大四学生李娟,从今年年初开始就忙于找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赶招聘会和企业面试。“我觉得就业指导对我找工作没有多大用处。”李娟告诉记者,他们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选修课,并不强制学生学习。“我去旁听过一节课,老师讲的都是一些宏观的东西,也就是让你自己定一个方向,对具体找工作的作用不大。”李娟说,现在一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听课,再就是自己边找工作边总结,“实践出真知”,感觉这样学到的东西更实用一些。

“我们学校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拓展》两门跟就业有关的课程。其实很多人选择这门课不是为了就业,而是为了那两个学分。”青岛某高校大二学生王建说,学校对必修课、限选课等都有一定的学分限制,不少学生因为要凑学分才选择了就业指导课程。记者采访发现,持有“凑学分顺便学点就业知识”观点的学生大有人在,不过真正学到东西的人却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