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正在讨论创造大学生就业环境的方案

2011-03-09

660万人!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之多,让心系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每一位代表、委员都深感压力之大。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 《关于深化高教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提案,提出通过明确高校定位、促进多元发展、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等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引发了众委员热议。

破题关键――畅通就业主渠道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关键要畅通大学生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层级之间自由流动的职业通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的观点引发很多委员的同感。

“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每年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比例高达80%以上,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畅通主渠道还需要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陕西省总商会副会长荣海说,要让大学生 “下得去、留得住”,应该采取鼓励性政策,切实解决直接关系大学生就业、生活的现实问题,比如户籍制度、薪酬待遇、社会保险、职称评定等。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世界集团董事金建华表示:“相关部门应该统筹协同,制定的政策措施不能笼统、模糊,应该具体、到位,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刘泽彭说,社会各界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转变就业观念,这是根本、是内因。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王大成建议,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寻找合适的岗位和发展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基层市场潜力很大、机会很多,关键要做“有心人”。“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创业的政策很好,资金、场地、导师等创业相关的要素都有扶持。只要大学生能踏实下来、敢于付出辛苦努力,一定能有所作为。”

统筹推进――理顺就业新链条

大学生 “回炉”学技能、大学生工资低于农民工、中小企业人员流动频繁等现实,让政协委员疾呼,理顺就业关系,建立合理、科学的就业新链条刻不容缓。

致公党中央常委、上海市副主委、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蔡建国认为,大学生就业涉及到高校、人社部门、用人单位等多个环节,需要多部门密切合作、统筹推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王晓秋表示: “一些高校本身定位不准确和社会评价体系错位,导致专业设置趋同、缺少特色和优势,同质化趋势严重。”王晓秋坦言,高校就像“供给方”,市场、企业是 “需求方”,双方缺乏沟通、对接机制, “供需”很难有交汇点。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表示,当前国家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高校、人社部门、企业等要建立和谐通畅的沟通机制,形成完整的就业链条。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认为,国家支持高新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吸纳就业的能力,这是理顺大学生就业链条的根本。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建议:“要建立产业、企业、高校、相关政府部门的统筹机制,需要什么人才培养什么人才。”

帮贫扶困――创造公平新环境

在小组讨论中,委员们多次提到要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解决家庭困难、身体残疾等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就业公平,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稳定。”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陈天桥表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胡克勤认为,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需要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援助性措施,提供对应的服务培训,提高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景天魁表示,帮扶措施要尽量精细化、具有长效性。

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元庆表示,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需要防止就业歧视。 “比如执行在取消就业体检中的乙肝项目规定、男女性别等问题上,企业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切实维护就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