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北高校毕业生33.4万 寻找就业“金钥匙”

2011-02-15

昨日,“2011年河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在我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火炬广场举办,来自省内各地的大学毕业生们纷纷拥向这里,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新春伊始,面临毕业的大学生们开始了紧张的就业之路,“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学子们要冷静面对现实,争取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动者。”本报记者专访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希望能对毕业生有所启迪。

 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达33.4万

    宏观层面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约30万,加上历届没找到工作的人数约为150万左右,2011年毕业生人数将创下历史最高,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与前两年相比,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有所好转。”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上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就我省而言,据河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我省预计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4万,比2010年增加0.9万,就业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河北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王运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河北师范大学预计毕业生6221人,从需求方面看,自去年9月至12月,面向学校毕业生招聘的单位提供岗位19832个,供需比为1∶3,但总体签约情况仍不理想。

就业市场严重买方化

    六大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

“我就是看中了这个教师编制,所以想试一试。”在一家招聘展台前,来自河北师大中文系的张聪说。张聪家就是石家庄的,不太愿意到外地工作,想留在市里有编制的学校,但是今年石家庄中学招聘的很少,她告诉记者,有编制的岗位,工作起来安稳,工资待遇也好,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记者注意到,与公办学校展台前火爆的求职场面相比,在招聘会现场一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展台前却很少有人问津。不稳定、怕没有保障是很多大学生不愿意选择民办教育机构的原因。

据介绍,前不久,在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一些学子们不务实的想法,使其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对于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王运敏进行了分析。经过总结各类就业招聘活动情况后,他把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分为六类。

其一:就业门槛抬高,就业市场严重买方化。近年来社会热炒大学生就业难,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市场严重买方化。用人单位普遍提高用人门槛,本科生能做的却要硕士生,能要硕士生的却要博士生,学历达标了还要看本科“出身”是否名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尤为显著,不少中学心里想着到中学任教本科生比研究生更合适,但招聘却只要研究生。研究生就业层次下移,挤占本科生就业空间,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用人单位坐收天下才,把用人单位请进校园的难度越来越大,毕业生就业需“送货上门”,必须先实习,然后才有机会就业。

其二: “凡进必考”政策凸显求职路径性矛盾。“凡进必考”政策的普遍实施,使大学生就业的路径性矛盾日益凸显。1997年底,最初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开始采取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的方式,2006年事业单位用人普遍落实招考制度,但由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各地进行考试的时间不固定,形式不统一,标准不确定,拉长了求职时间,增加了求职中的变数,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新的路径性障碍。拿教师入编考试来讲,各地就不统一,但多数在8月份以后,这给师范专业毕业生求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校期间求职会因入编问题难以签约,毕业前不求职,就业之路就更受限制。

其三:地方保护主义抬头,人才本土化倾向严重。经济发达地区出台户口限制政策,使一些学校原有的高端就业市场严重萎缩。还有一些地方出台政策,提高外地生源毕业生的准入资格,严重排斥外地生源毕业生,甚至明确只吸纳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人才本土化倾向与省属高校面向全国招生的现实,与人才兴冀战略,与人才的有序流动政策等都格格不入。

其四:信息不对称,造成一些学生就业恐慌。一些学生只把目光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忽视了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对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也不是很了解,千军万马竞争有限的岗位,加剧了就业困难的程度。但是,用人单位普遍青睐工作经验丰富的求职人士,成熟高端人才频频跳槽,抢占了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高端就业岗位,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经验和技能,很多人要先在层次待遇较低的工作岗位就业,有些工作岗位的社会层次和薪金水平甚至低于个别农民工,已经突破了毕业生能够承受的心理底线。

其五:部分毕业生信心不足,在家“看等靠”的情况仍较普遍。一些毕业生各方面平平、没有特色和亮点,且心理准备不足,又缺乏求职技巧,求职多有碰壁。较为突出的是不少毕业生只关注学校就业中心请来的用人单位,“谁来就和谁谈,谁要就和谁签”,走出去自主开拓就业市场的意识较弱,不能适应就业市场“整体倒流”的大形势。

其六:国考大热折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人生梦想的狭隘。去年12月5日,国家公务员招录公共科目笔试开考,141万人角逐1.6万个公务员岗位,平均录取比例为88∶1。近7年来,“国考”的考生人数暴涨了16倍。2010年11月就业中心面向2011届毕业生进行的就业意愿调查显示,有意参加选调生选拔的学生高达34.9%。大学生热衷当公务员,多是追求稳定和体面。一些学生虽然知道考上的机会很渺茫,还是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只要还有一点机会就想碰碰运气。一些学生虽然已与用人单位签约,但一听说考上了公务员马上就毁约。

    不能观望徘徊待价而沽

    要把握行情实现阶梯式就业

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心态,如何帮助学子们走出“误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王运敏认为,对于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既不能因为就业形势转好就观望徘徊、待价而沽,以至于错过最好的就业机会;也无需因为庞大的就业人群就诚惶诚恐、望而却步;更不要因有一点不利因素就持消极悲观态度,而要争取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动者。

王运敏说,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必须扎扎实实掌握真本事,提升职业能力。“文凭”不能代表“本事”,用人单位关注的是素质和能力,关键是能否胜任,工作能否到位。要抓住各种机会,学好知识,接触社会,提高能力。

毕业生要知己知彼,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真正的职业兴趣所在,了解自己的追求,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其次,一定要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和职业。既要了解行业行情,又要了解行业蕴藏的职业机会,更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切莫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抢”岗位。

“人才的流动性其实就是最大的机遇,在这种机遇面前最重要的是要先有一个岗位,哪怕是最基层、待遇又不够好,只要它蕴含了机遇,给了你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你就一定要抓住它,让它成为你跃上新台阶的基石。”王运敏建议,对大学生而言,就业困难其实并非岗位不足,而是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岗位不够。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面对现实寻找机遇最为重要。找不到理想中的高端岗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迷失自我,找不到自我的位置。要摆正心态,把握就业行情实现阶梯式就业。

王运敏还指出,社会不要过分渲染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也要自强自立学会奋斗。“社会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好事,但不能过度渲染,好像毕业就等于失业了,这样的宣传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很容易使大学生迷惘,不利于大学生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大学生要正确处理好学业与就业,择业与发展的关系。大学教育绝不是技工教育,它不是培养熟手的工厂,而是专门培养事业有追求、岗位能创业的综合型人才的摇篮。因此,大学生面对就业切不可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只要诚心求学,踏实做功课,脚踏实地面向需求塑造自我,就一定能实现就业。

据了解,目前,我省各高校都在加强就业岗位信息的搜集,着力解决毕业生求职择业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人才中介机构、高校、行业协会和民间社团的职能与作用,广泛挖掘和收集各类就业岗位信息。以分科类供需见面会、校园小型招聘会、行业专场招聘会、区域性市场活动为主,增加高校毕业生日常招聘会场次,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就业信息服务网在毕业生求职择业中的作用,广泛开展网络招聘活动,打造毕业生求职择业的“无形市场”,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

各高校加快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拓展就业渠道;主动协调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各项配套政策,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帮扶措施,解决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