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大学生简历做假说明了啥?
危机下,找工作更难了,在简历上"做做手脚"是否会更容易获得机会?
贺欢花了两个月时间作了近70次修改 "再造"简历,结果他这份"精编"简历屡投屡中,让他先后获得雀巢、美的、恒大地产和辉瑞等知名企业的面试。最终在"辉瑞制药"和国内一家知名银行之间,选择了银行。目前贺欢虽已签约,但依然有企业约他面试。
记者搜集了国内外很多相关的调查资料,发现大部分招聘方会根据简历的造假程度把经过美容的简历冠以美化、注水、造假……并把这些"不真实"的做法归为求职者个人诚信问题,一经发现,无论简历美化程度深浅,肯定打回原形--绝不会给求职者机会!
既然企业如此决绝,那为何还有30%以上的求职者会在简历上做手脚呢?(30%是英国一家调查机构得出的数据;中国的一家网络调查机构得出的简历造假数字更高,为40%)作为同样的一个求职者,贺欢的经历、学历、阅历并不曾改变,为何简历经过"精编",就会得到如此多的面试机会?这种"美化"简历的小伎俩,火眼金睛的招聘者难道看不出来吗?
老板这边
可以适度美化,不要撒谎编造
丽花丝宝集团 戴敏
绝大多数情况下,注水或造假的简历都会被识破。现在公司在招人时,都会查询求职者证书、工作经历的真伪,还会要求应聘者明确写出几个"推荐人"的姓名和联系电话,以备核查。即便求职者在简历上没有提供证明人,企业对某一份简历感兴趣,也会有自己的渠道找到证明人"验明正身",编造和撒谎一般都经不起"验证"。
即便用人单位眼拙或者疏于证实以致聘用撒谎的求职者,开掉他也是随时的事。财富中文网近来有一则报道,说一些跨国公司的总裁和高管接连遭遇了"灭顶之灾":被所在公司的董事会和公司解雇,原因是他们在加入公司时,过度"美化"了自己的简历,其中包括谎报自己的教育背景和曾经担任过的重要职位经历等等。这个报道可以说明--公司之前并非不知你的那些猫腻,只是在不想要你的时候,才"挑毛病"呢。因此,在简历中万万不能无中生有,瞎编的内容会跟你一辈子的。尤其是你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才被揭发曾经造假,那时对职业生涯可就是毁灭性打击了。
但是,有些简历上的"美容"我们也能够认可。举例来说:两年前我们通过猎头招聘了一个部门经理。他进入公司后,特意要了一份那家猎头帮他"包装"的简历。看过之后,连他自己也感叹,猎头对简历内容作了如此大的调整和修饰,却都没有超出他个人的经历范围,比他自己提交给这家猎头的简历"优秀"了好多,简直就是为这个空缺职位而"量身定做"。我在网上看了贺欢的简历,发现他了解一些公司的企业文化、用人偏爱、职位等级和技能要求等等,于是把求职者的特长和企业所需相结合,"量身打造"出企业想要看到的简历,这样的美容对大家都有好处,我们不反对。
员工那边
美化简历是无奈之举
法国某在华水务公司 HR经理 李景丽(化名)
贺欢将简历美化后面试机会就达近30次,这就证明--美容后的简历就是有效!
我们求职者常常会因为工作经验不足而吃了企业的闭门羹,可生存的压力却又从不消停。你怎么可能做到刚毕业就有2年以上经验?你没有相关经验公司怎么可能给你相关的职位?在残酷的竞争中,对简历进行"美容"很正常,不在简历上下功夫的才不正常。
做假文凭、证书这些都是违法的,我们也不屑于此。但是在工作经历上略微地夸大一下未尝不可。以我为例,我以前做招聘主管,两年后公司不愿续约,一个猎头朋友建议我把简历稍作修改:把公司方不再续约改为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而自动离职;职位由招聘主管改为人力资源主管,职责由"负责北京分公司工厂招聘"扩大到"编制招聘计划,根据现有人员及公司发展需求,协调、统计各部门的招聘需求,实施人员招聘、评价、调查、推荐等工作,进行人才储备与人才培养、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实际均未涉及,只是负责协助招聘工作)",结果我得到了职责范围更广的职位--人力资源经理,全面负责一家民营企业的招聘、培训、行政。虽说刚开始负责如此多的项目很是吃力,但是回过头来看,我拿到职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也经历了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时期,现在我是同期毕业的女孩中,薪资最高的,工作也能够完全胜任。如果我不做这样的修改,估计现在还是在小主管的位置上苦苦挣扎,也得不到什么发展。
在我看来,随着失业人数迅速膨胀,及就业竞争加剧,求职者美化简历的动机在不断增强。因此,在未来数月内,招聘者将接到大量内容不实的简历,这些都是生存所迫。
《新前程》视点:
经济衰退意味着报纸上一个招聘广告能吸引多至上千名求职者。人力资源经理们现在多用的是自动筛选系统来初选求职者。申请者的简历想要让人事经理们看到,必须通过关键词自动初选这一关,满足的关键词越多,排名也越靠前,简历也越容易被人事经理们拿到手上。
下一步,人力资源部门的低级员工通常会精减出一份初选名单,他们阅读每份简历的时间不超过15秒;或者仅对电子版的简历进行一下关键词搜索,好空出几分钟时间抽支烟。
因此,有时候想得到一份自己心中向往已久的工作,而资历不能达到时,就只能在美化或精编简历上做文章。大部分的求职者现在也变得聪明,不再跟风制作假学历,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简历的针对性"上,例如,职位说明上要求申请人懂得培训的流程。那么申请人即便以往的工作与培训无关,在简历上也会出现"培训"这个关键词。
当然,这么做有风险,但不做风险更大--电子简历筛选的那一关就无法通过。
有人认为: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也许是规范道德行为的最好方式。但是,如果更多的企业自己也表现得诚实,求职者也会乐于诚实。而事实上,招聘常常是没边儿的夸张。在招聘广告里,一家普通民营企业能变成"市场领先的跨国企业",那么求职者则回应以"一名充满激情的创新者"就很正常;聘用条件如果需要应届大学毕业生拥有两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那么他们的简历中掺点"工作经验"绝对是被逼无奈。
让人哂笑的是,确实有人通过美化简历找到工作,并且把"不正当得来的工作"做得相当出色。看来现实中,HR也并不个个都是火眼金睛,求职者"美化自己"其实只想让他的能力获得被认可的机会,尤其针对仅凭简历筛选人才的企业。
不过,从这个角度来看,玩过些许"小伎俩"后,求职者最终还是要靠实力和能力才能在职场上混下去。
更多精彩内容:威廉希尔app
大学频道 精品专题:大学专题频道